88看书>军事历史>铁血大民国>第 573 鏖兵朝鲜 二
夫流露出惊讶的表情。苏联坦克的质量他们自己心里有数,在苏联红军里面,要是那个坦克军能在投入战斗之前保持70以上的装备完好率,绝对可以拿到托洛茨基亲自签发的嘉奖令!这些日本人居然能做到90的完好率,等打完这一战一定要让武田亨派几万个日本机修工去支援苏联红军。

“好的,你们做得很好,已经超过了苏联红军。我们要向你们学习。”崔可夫一点没有感到惊讶,他的目光缓缓扫过地图:“多门同志,能为我们说说前线的情况吗?”

可以,秦彦君,你来介绍吧。“

“是。”秦彦三郎立刻取过一根指挥棒,指着地图说:“从上个月开始,38度线附近就多次出现激烈交火。有我方发动的,也有对方发动的,都是试探性的进攻。估计北韩伪军也已经意识到我们很快就要发动进攻了!根据目前得到的可靠情报,他们在半岛东部的兵力不多,不过却据险设防,所以并不好对付。在38线防线的最东端。他们依托地势险要的金刚山布防扼守北上元山的公路,兵力大约有一个师,番号是北韩国民警备总队一支队,兵力约有12000人。不过这只是第一线兵力,他们的第二道防线设在通川—高山—伊川—兔山—平山一线,兵力情况不详。在第二道防线以北还有第三道防线,而元山正处于北韩军第三道防线的最东端。驻防兵力同样不详。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元山城内部署有中国援助的240要塞炮,还修筑有海防炮台,至少有一个要塞守备队保卫。另外,元山和平壤之间有铁路连接,平壤的北韩军精锐部队可能通过铁路随时增援元山。”

崔可夫静静地听着,现在日军进攻北朝鲜的计划就是布柳赫尔和他领导制定的。对38线以北北韩军的部署,他了解的一点不比多门二郎少。对于日军能否打败这些北韩军队,他没有丝毫怀疑。对于日军来说,困难的不是打败北韩,而是在中国军队反应过来之前夺取平壤,并且及时转入守势。这样朝鲜战场至少可以牵制100万中国军队,可以大大减轻苏联东部和中亚地区的压力。

“我们要设法在元山周围同北韩军打一场主力会战,目标就是他们在平壤的军队。”崔可夫淡淡地道。“多门同志、秦彦同志。你们怎么看?”

多门二郎摇摇头笑了起来:“不可能,这不可能,北韩军不敢的。崔可夫同志,您不了解这些朝鲜人。如果我们一路打到元山。他们是绝对不敢救援的,唯一的可能就是弃城而逃!”

听到多门的分析,崔可夫皱了皱眉。对方的意见无疑是正确的,北韩军素来就有些恐日,要让他们从平壤的乌龟壳里钻出来,恐怕很不容易,除非大利可图!

想到这里,崔可夫忽然问多门二郎道:“多门同志,如果机甲军在元山附近遭遇数倍于自己的北韩军围攻会怎么样?”

多门二郎的脸上浮现出无比自信的表情:“机甲军足可当十倍之敌!”

……

南京汤山,大中华联邦国防部。

1932年6月开始,这个中国国防军指挥中枢内的空气就紧张起来了,滴滴答答的电报声在大楼里面回响,院子里面更是戒备森严,三步一岗,五步一哨。数以千计的国防军参谋军官和工作人员夜以继日地在这里忙碌,身兼国防部长的常瑞青更是在国防部长办公室隔壁的休息室布置成了临时的卧室。从6月6日开始就日夜留守在国防部里,就等着朝鲜打响的消息传来了。

国防部指挥中心就在国防部长办公室的楼下,几乎占了一整个楼层,指挥中心正中是个巨大的电动沙盘,上面标明的是整个北方方面军所面临的敌我态势。一侧墙壁上还有一巨幅世界地图,展现的是整个世界的最新形势,另一侧墙壁上挂着的是西北、中亚地区的地图,还有一侧墙上则悬挂着一幅西太平洋和南洋地区的海图。靠窗一侧则摆放了三排办公桌,分别属于海陆空三军的参谋人员。门外还不时有参谋进屋,将电报交给指挥中心内坐镇的国防军参谋长白崇禧。

“健生兄,情况怎么样了?”常瑞青从门外走了进来,看见白崇禧正一边喝茶一边处理刚到的电报,显得非常轻松。

“好的,这样很好,告诉海军陈总司令,主力舰队留驻广州湾不动。海军航空兵抓紧时间熟悉新换装的歼2b和攻2b,八月底前必须形成战斗力。”

“高参谋,空军西北司令部的电报来了没有?”

“报告,已经来了,西北方司令部下辖的空三师、空四师、空六师已经全部到位,随时可以升空作战。”正在地图前忙碌的一个空军参谋立刻起身回答道。

白崇禧点点头,然后才笑着对常瑞青说:“耀如弟。不用着急,世界大战还没有开始呢。”

常瑞青心中微微叹口气,包括白崇禧在内,几乎所有的国防军高层都没有意识到这场世界大战将是一场长期而艰苦的战争,随着大批先进武器装备的到位和大量新兵的入伍,所有人都对战争前景充满乐观。认为联合中英德三国之力,一定可以轻易战胜苏联、波兰、日本……

大概克里姆林宫里的情形也差不多吧?常瑞青在心中嘀咕一句。安田前一阵子回了趟日本,通过安装在他家里面的秘密电台联络了张国焘一回,向他报告在莫斯科的所见所闻。无论是克里姆林宫,还是普通的红军官兵,所有人都对世界革命充满了必胜的信心。

托洛茨基还在一次内


状态提示:第 573 鏖兵朝鲜 二--第2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