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看书>军事历史>三国兵锋>第二十四章 初谈土地改革

自从获悉自己北面跟东面都有人惦记着自己,刘信就感觉这不是什么好事,不过俗话说的好,百战出雄狮。\\。qΒ⑤、c0m\经常打打架,刘信也不反对,反正张飞那货整天跟自己吵也要去鲜卑打打宇文老贼。已经请战几次了,都被刘信压了回去,张飞看请战不成,心情不爽,就找典韦比拼。俩人也在比武之中结下了深厚的友谊,想想自己麾下的三位黑塔大汉,刘信就感觉这世界太奇妙了,嘿嘿。

前几天,辽西太守,公孙瓒在菜市口斩杀伦直一家,以立威。幸亏刘信派出姬鹏接应,姬鹏率二十龙骑兵,化妆成商人混入辽西,于屠刀之下救下伦直一家,可惜伦直父母皆在抢救之时被乱箭射中,不治身亡。等姬鹏带着伦直的妻儿回到渔阳,伦直痛哭流涕,誓杀公孙瓒为其父母报仇,刘信好生安慰。公孙瓒听说有人从自己的地盘抢人,发雷霆之怒,欲兴兵与刘信开战。刘信派晏明率领幽州铁骑在蓟中附近威慑公孙瓒,幽州刺史刘虞出面调停,称一家人打一家人,有伤国体。刘信自然听从刺史大人之命,将晏明招会密云周围训练,伺机应变。公孙瓒也十分无奈,自己虽然在辽西,右北平颇有威信,自己的骑兵也很强,但是一家打俩家,且是幽州刺史亲自调停,自然知道孰轻孰重,也罢兵止战!回去生了一顿闷气,自此更加忌恨刘信,恨不得扒皮吃肉。

“多谢刘大人帮衬,此次若非刘大人,信都不知道怎么办才好,以后希望刘大人多多指点”刘信一副婬荡的笑容。嘿嘿,公孙瓒你再牛也逃脱不了我的五指山。“贤侄客气了,你我同为汉室宗亲,自该多多亲近,共同为天子守卫好这幽州,只是那公孙瓒,以为评定了张纯,丘力居的叛乱,就以为自己能够在幽州呼风唤雨,我想他是想错了,这大汉的山河还是刘姓的,轮不到他到处撒野.”刘虞喝着上好的琼浆玉液,十分高兴。以前渔阳,右北平,辽西,自己都无法命令的到,自己这个幽州刺史,只能管束弹丸之地。而且自己派往鲜卑,乌桓等的信使都被公孙瓒截杀,却没有证据,当真恼火,没想到竟然来了个刘信,虽然年纪轻轻,但是中山夷王之后,也是汉室宗亲,自己自该多多照应,一起捍卫大汉幽州。

刘信也知道,目前自己北面跟东面都不太平,如果南面跟西面再折腾起来,自己估计就再难有尺寸之进。于是亲自登门拜访幽州刺史刘虞,结为外援,后顾无忧,史书记载,这位老刘对大汉十分忠诚,自然不会对自己这个汉室宗亲不利。

在跟周边达到一个制衡的关系后,各家都不敢随便动手,牵一发而动全身,动手对谁也没有好处,于是趁着这一,两个月的空闲,刘信打算在渔阳郡来此大改,自己取得天下,也就是为了天下百姓过上安居乐业的好日子,虽然渔阳郡的百姓从自己来到这里比以前略微有所改善,但是跟自己的要求差距还很大。第一步,就是让渔阳百姓有自己的土地。这个想法很大胆,在刘信跟各位谋士提出这个想法的时候,遭到强烈反对,特别是荀攸,言:“如此施行,一旦传到皇上耳朵了,形同造反!“由于戏志才出身贫寒,自然十分希望贫苦的百姓能够有自己的土地。但是作为主公的谋士,自然得为刘信着想,也荐曰:”公达所言即是,请主公三思。“刘信看着手下一干谋士,露出了一个高深莫测的婬荡笑容,”诸公不必担心,我等为皇帝招纳流民,有利于百姓,且信以为不侵占现有土地,而是采取开荒的措施,百姓享有自己开荒出来的土地,但是限制每人所开垦的面积。多了的,十年后必须归还府郡,现在渔阳有人43万人,这43万人能支撑1万人的部队就是极限了,吸纳人口,是现在必须要做的,此是渔阳发展的根本。“众人听主公详解,遂明白一二,虽不是很确定,但都感觉主公之言有理。”且诸公,认为人之立命之本是为何?自己的权利再大,自己的势力再强,不过是一人之勇,万人之勇,但是百姓安居乐业确实万万人之祈盼,更是国家繁荣的根本。信此生只为俩个目的,第一,希望大汉的百姓能够安居乐业,有田种,有饭吃,可以供养子女。第二,希望将大汉的军旗遍插世界各地,甚至大洋另一面的大陆上,让四方来朝!“诸文臣,武将听了刘信的话都陷入了深度沉思过程中,刘信也不着急,毕竟三国时代的人要接纳自己这个现代人的观点的确有点困难。过了不知道多长时间,戏志才,荀攸,伦直首先从思考中,醒悟过来。看向刘信的神情便能看出三人的内心之坚决,这辈子把命交给主公了,主公要自己现在死,绝对不苟活到明天,不为了其他,就为了这天才苍生,就为了内心的这股信仰。其他武将想的跟文臣显然不一样,三个黑塔男,高顺,裴元绍,以及姬鹏等一干小将,心里的热血在不断彭湃,让四方来朝,在大洋的对岸插上自己的旗帜,主公还十分年轻,自己也十分年轻,还有40-50多年的时间来实现这个梦想,这是多么让人激动的事情。刘信看众人都已经找到了自己的定位,也不再浪费时间。“公达,最近招揽的人才,你看谁比较适合来出任农业司司长一职,主要负责现在以及将来我们所辖领地内的种植,开垦,安置流民,难民的事宜,此职非常重要,非常人所能任也。”刘信充满期待的看着荀攸。在主公询问自己之前,荀攸就已经在考虑了,自己这


状态提示:第二十四章 初谈土地改革--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