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看书>军事历史>明末中兴路>第三百一十四章 决战沙龙隆(二)

接连不断的对射一时之间让战场上硝烟弥漫,北风似乎也在这个时候如同黎塞留预料的那样稍稍偏东了一些,让战场的局面似乎稍稍有利了一些。见到这个时候准备好的骑兵已经完全做好了准备,黎塞留再也没有犹豫,立即下达了骑兵集团展开突击的命令。

同东方战场的骑兵往往以比较松散的横队和纵深多排的方式展开进攻不同。在这个时代的欧洲,真正意义上的近代骑兵虽然还没有完全发展起来,可骑兵在横队上的密度却也相当惊人,几乎不比一排火绳枪手逊色多少了。

接近云层般不容易察觉的高度上,经过不少时间训练而且聪慧的小型侦查热气球上的孩子以最快的速度画出了自后一份草图并装载铅制的一枚流线型弹丸沿着风筝般的思索头了下去。十排纵深的骑兵分布在不过六七十步左右范围内的纵深中,估算千人左右的各个横排总和进攻的范围不过两三里的一个局部而已。这估算在万人左右的冲击骑兵还是这个时代都不占比例主流的矛骑兵,更多的手枪骑兵等轻骑兵在依靠兵力优势环绕在四周不断的展开袭扰。

很显然,因为在之前的观敌了阵中黎塞留没有发现大量的战阵长矛手,因此这一次骑兵进攻不再打算如同正常的进攻一样搞什么近距离的交锋试探,而是从一开会就尽全力加速,准备以全速的冲击破阵了。

万余上等中型马密集前进的时候也在硝烟之后带来了震慑人心的马蹄声,似乎海潮在硝烟的幕后开始涌来一样。就在这时候,天空中忽然有一处难以察觉的地方爆响了点点白烟。以最快的速度做好准备的志愿一师第一团在听到注视着天空中的观察员算传来的军号的时候几乎在第一时间在整个战线上同时开始投出了手中准备好黑火药手榴弹。

在远征之前连续多月征战的过程及战场间歇中也没有落下的手榴弹训练在这时候还是充分体现了出来,志愿第一师第一团做为志愿部队最为精锐和突出的部队之一,不仅仅是投弹成绩上可以轻易的普遍把两斤左右的黑火药手榴弹投到十丈之元或者把一斤左右的轻型黑火药手榴弹投到十六七丈左右的距离,在齐头乃至战场实战联训方面的能力与节奏把握也是全军中十分优秀的。

第一轮整齐的一斤左右轻黑火药手榴弹投出去的时候,敌军骑兵集团距离大概还有五六十步左右的距离,比手榴弹的落点远不少。不过当上千枚手榴弹逼近到敌群附近的时候,恰好落到了这些敌骑骑兵群的身前。接连不断的猛烈爆炸声炸起的道烟雾之强乃至如同滚雷一般的声音虽然没有让那些选拔出来的精锐重骑兵们感觉到,难以承受,但还是很有效的将敌军的马匹震慑住了。以往的训练中,欧洲人似乎并没有用这样的声势训练过马匹,这让即便是前排那些久经战阵的马匹以一时之间也有些承受不住打击。

就在这时候,至少连绵五六里的范围内上百枚二百斤身管轻型野战炮发射的几万枚重霰弹似乎早有预谋的准确的降落了下来,连带着密集而准确的弓箭展开的暴风骤雨让万余规模左右的敌骑在顷刻间就遭遇到了两千人左右的伤亡。

黎塞留在这时候才有些庆幸自己对这股强敌战斗力的高估,随着旗帜与号令,法军最后一支有足够规模的预备队突然从南翼源源不断的闪现了出来,并对整个志愿部队的左翼发起猛烈的轰击。竟然也是又一支接近万人的重骑兵部队。

毫无疑问:为了给这支前来的敌军以沉重的打击,集中共来的十来万法军不是一般的重兵集团,而是在很大程度代表了这个年代法军最为精华的力量。

或许是之前的火炮重点照顾方向已经集中到了正面略略靠北的方向上,没有太多的火力照顾从南翼冲过来的法军重骑兵集团。让这些展开速度的骑兵直到逼近到百步左右的距离的时候才开始面临当面猛烈的火绳枪与弓箭的打击。

或许是在以前的战场上战马对于这些威胁已经比较熟悉,因此进攻中的骑兵虽然在猛烈的火器与箭雨之下遭遇到了数以百计的伤亡损失,可还是很快的逼近到了中距离上。

在随后不久,接连不断的响成一片的黑火药手榴弹的爆炸声也开始让冲在最前面的法军马匹感觉到了一丝压力,在短暂的停顿中进攻中的骑兵洪流似乎变得更为密集了一些。然而,对于这些在过去的征战中似乎习惯了火器,抗压能力远非东方乃至中亚的那些骑兵可以相提并论的力量来说,也仅仅是让逼近而来的洪流似乎停顿了那么一刻而已,在很短的时间内度过混乱的法军骑兵以不算太快的速度继续逼近过来。

当那些法军骑兵发现进攻方向上并不是一群长矛从,那些打算顽抗的对手在最前排仅仅只有一些打算直接迎战的火器手,似乎打算依靠那并不算长的铳矛来应对自己的时候,之前有些紧张的心也稍稍的放松下来,部分人在这个时候开始以随身携带的辅助性火器展开压制射击,部分则开始继续加快马匹向前展开了冲击。

而在这时候,法军南翼骑兵主攻方向上的那些对手似乎在巨大的威慑面前被彻底的震慑和压制住了,直到逼近到一二十步左右距离的时候才突然发现那些之前看似抵着身子转入防御态势的火器手开始整齐的站起了身子并举起了双管燧发火铳扣动了扳机。

连绵不断的枪铳声似乎如同一阵密集而短促的响鼓,同之前的炮声


状态提示:第三百一十四章 决战沙龙隆(二)--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