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看书>军事历史>明末中兴路>第四百二十三章 新亲卫营

按照萧轩之前的了解通过内铁、中铜、外面包钢等诸多成本不菲的手段,不过二十五公斤左右的身管在开火的时候终于具备了动量摆锤估算在四万焦耳左右的炮口动能,能把四百克左右的重弹以一倍半音速左右黑火药极限速度发射出去。其中核心三百克左右如同短箭一般的“穿甲体”则达到了三万焦耳上下的威力。近乎百步外一米厚度左右的砖墙或土垒似乎也抵挡不住这八两钢箭的威力,被彻底的贯穿,之后穿着铁甲的木靶似乎也都受到了不小的创伤。明明是一种单兵发射的兵器,可是实际的穿透力与威力,似乎就是一些中重陆军火炮的弹丸也在某些方面很难与之相提并论。

“二百步左右的射程,至少一次可以穿透五名重甲重盾官兵或者十名人体目标的上升,这毫无疑问是一种重炮才会有的战斗效能了。而这样的炮,如今却可以在一名士兵的肩上精确而灵活的操作和瞄准。两名炮手相互配合的展开填装和射击,几乎在两分钟之内可以利用填装好的一次弹药展开至少七轮开火,就是考虑到战场上的紧张与可能的训练误差。两个人在战场上也很容易的在短时间内杀伤三四十人,这样算下来:二百个炮组就可以在短时间内杀伤七八千人,就算是几万人兵力规模的大军,也没有把握能如之奈何了。而且如果战场上一些官兵明显表现的比较勇敢,还可以采用多数人填装,少数人集中开火的办法。这样一来整个战术体系都会发生巨大的革新。。。”

至少在这个项目上耗费了七八年时光的一名中年匠人似乎有些兴奋的说道。参加这个项目的不少人也都是年纪还不算太的人,因为只有年纪还并不算太大,同时还拥有一定技艺与体力的人才有足够的意识能够接受新体系下的长期锻炼,最终把根本不可能实用化并制造出来的一些东西彻底的实用化。

萧轩也没有想到模拟后世滑膛穿甲弹的一些思路能够在这个位面上取得成功。当然,如今的机械加工能力还根本不能满足金属弹丸滑膛炮的加工精度问题,很容易发生变形带来的寿命问题,最终还是安排了直膛线才最终解决了脱壳穿甲弹的稳定性问题。

萧轩当然也知道战场上的对手可并不一定能够按照期望的要求排成密集的队形展开进攻,这种穿甲弹在这个似乎与历史相比稍稍有些升级到时代,还不能适应所有情况。因此,还有一种大概八百克重量的箭霰弹炮弹。大概是八百克左右的弹筒,炮弹飞出的时候会飞出百枚左右大概五克上下的细小箭头,每支箭头拥有五克左右的重量。虽然很轻却在百步左右的距离上依旧有着威胁有铠甲目标的能力,威胁能力比传统的霰弹还要高上比少。根据火力测试和推演,综合战斗力效能也开始具备了能够让火器部队在很短的时间内就杀伤十几倍自身兵力的对手,对抗几十上百倍对手的能力。

这样一来:即便不让身边的人专门挑选身强力壮的精兵并且天天闻鸡起舞,也开始能够做到用一个营战斗群左右的核心近卫兵力去对抗至少几万人规模的强敌。

这带来的效果,当然首先不是体现在外战中,还是体现在这个时代的对内威慑中。当君主有了用不高的成本和风险就能控制一直十分灵活,能够有效脱离某些社会阶层提供的经济基础的暴力资源的情况下也就拥有了真正意义上难以撼动的权力。

新亲卫营的整编也就在这个时候开始了。考虑到“流水不腐”的缘故,萧轩身边部队的任期也开始有限起来,并且依旧任用十三四岁左右开始服役到二十岁左右七年的时间服役期满的官兵。当退役之后,这些人就成了拥有一定利益和特殊待遇的群体,但总的来说,因为这些人的选拔没有特定的利益集团来源,君主对其影响与控制也修容易了多。特别是在整个队伍的武力基础更多来源于精良的火器与装具,而不是自身武艺的情况下。

除了精良的火器之外,在拥有了远征以来新获得的不少人才与矿产的情况下,板甲制造技术也开始变得精良了许多。在运用最上等的板甲的情况下,只需要十几千克达到负重,就可以让整个士兵武装到手、面、并且还具备相当的防护能力,整个队伍在不配备太多的马车只靠少量驮马的情况下也开始具备了强悍的战斗力。

这些技术的变化都开始让以往看起来并不算太过靠谱的“微服私访式”出巡在政治上的风险大范围的减轻了。

因此,在新近卫营成立的时候,萧轩也感觉到了一阵前所未有的兴奋,并对同样兴奋似乎还有一些朝气的少年新兵为住的队伍说道:“如今国内明面上的敌人似乎已经打完了,海外最为强劲的对手也剩不下多少了。很多人可能觉得恨自己晚生了十年或数年,没有赶上最容易获得军功的年代,可我要说的是:许多事情还不晚,你们身上肩负的责任一点儿也不比当年立下汗马功劳的那些志愿部队精锐们要低。因为一个国家的强盛不仅仅在于外在的军功还在于内在的改造。然而这世上有很多人还迷恋着过去的习惯性的权威和利益,他们很不适应山高皇帝远一下子变成了不论山有多高路有多远,天子也随时随地的能够体察民情的新时代。因此,你们从今以后也要随时提高警惕并做好随时与我一起外出巡视征战的准备。以前的外战,在很大程度上只是为了让变革的条件宽松一些,而你们将是我真正引领变革


状态提示:第四百二十三章 新亲卫营--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