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看书>军事历史>桀宋>第0202章 围猎

商丘城郊,有一座常有猛兽出没的原始山脉,名为商山。

这座山并不是很大,却纵横也有几十里,草木茂盛,参天大树如伞盖一般,隐天蔽(日ri)。这里的木材都是上等的,用作支柱极佳,只是没有敢随便进入商山狩猎和伐木,因为这里可是宋国公室每年围猎的地方

和别的国家一般,宋国公室也有尚武的传统,不说是高贵的天子和诸侯了,即便是一般的公卿大夫这些贵族们,及其家族子弟每每都会跟随公室一起围猎,弓马娴熟,由此而来。

在(春)秋战国时代,还不同于秦汉之后的世家大族。先秦时代,是靠着血脉传承的,称之为贵族,而秦汉之后则是诗书传家,每每都能依靠祖上出过几个名臣名将,封妻荫子,而代代相传,这些都是以后的世家。

其实世家从根本上是比不上贵族的

原因很多,其中比较鲜明的一个原因就是先秦时代的贵族都有着尚武之风。他们并不只是依靠着祖辈的余荫,他们学习的是君子六艺,包括“礼、乐、(射she)、御、书、数”等六种技艺。

而后来的世家子弟,他们只是熟读诗书子集,能引经据典,很少有人可以活学活用的

贵族跟世家本质上的区别极大,因为贵族子弟一般都是文武兼备,而且真正重视忠孝礼义信,至于后来的世家子弟就不必多说了,就算饱读诗书的,也跟书呆子差不多了,一点上进心都没有。

先秦时代,百家争鸣

(春)秋战国时代更是华夏文明的萌芽时期,中国至少有一半以上的成语故事是出自这个时代的。

(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哲学家惯于用名言隽语和比喻例证的形式表达自己的思想。

如“拨苗助长”、“守株待兔”、“刻舟求剑”、“画蛇添足”等等成语故事。

如“完壁归赵”、“负荆请罪”、“卧薪尝胆”、“纸上谈兵”、“如火如荼”、“退避三舍”等历史事件的概括。

“桃之夭夭”、“浩然之气”、“得鱼忘筌”、“鸡犬相闻”、“尽善尽美”等古书中词句的摘引或改写。诗经、吕氏(春)秋、老子、庄子、论语等著作里比比皆是。

孔子作为第一个私塾老师出现后引发知识大爆炸,孔子、孟子、荀子、庄子、韩非子等大家的寓言和(春)秋战国人和后人总结的作品正是寓言和名句的集中地,这方面的成语真的太多太多了,讲成语故事话一晚上也说不完。

这一(日ri),宋君偃带着宋国的公卿大夫们,及其贵族子弟还有一干围猎的队伍来到这商山围猎。

围猎活动在列国可不罕见,这是经常的事(情qg)。毕竟在这个连电视、手机、电脑都没有的时代,古人能消遣时间的娱乐活动并不多,如果是一般的黔首,或许在一整天的忙碌里,早就(日ri)出而作,(日ri)落而息了。

但是贵族是有着自己的娱乐活动的。除了歌舞升平之外,就是这围猎的活动比较好玩一点了。

(春)猎冬狩,既能秉承先祖的尚武传统,磨砺国家的栋梁之材,即那些贵族子弟,还可以陶冶(情qg)((操o),盛行尚武之风,又能当做一种娱乐活动,增加彼此的(情qg)谊,可谓是一举数得。

“君父孩儿今天要给你打一头麋鹿当做晚上的下酒菜。”在四方台的下面,子启一脸亢奋地站出来向着子偃拱手道。

今(日ri)的围猎活动,也颇为盛大,宋君偃难得将自己的几个儿子带出来见见世面了。长子子恒、次子子启、三子子契和五子子斐,子偃的四个已经长得人模人样的孩子都被带到商山跟随他围猎了。

其中,最大的是子恒,已经十六岁了,在这个时代都可以当爹的人了。而宋君偃正是在十五岁的时候有的子恒,宋君偃今年的岁数也不小了,三十有一,少年的时候也干过不少欺男霸女的荒唐事(情qg),fēng_liú的种子就是那个时候种下的。

最小的呢,是子斐,不过也有十三岁了,这孩子乖巧懂事,为人谦逊,待人接物都是彬彬有礼的,颇有上古君子之风。

这长、次、三、五,四个儿子,中间的四子已经夭折了,所以忽略不计。在这个时代医疗水平可是极度落后的,宋君偃的孩子能活这么多个,还都是上天庇护的缘故

“好啊。启儿有心了寡人便等着你狩猎一只麋鹿下酒了”子偃在主位上含笑说道。

可是在下边的公子契表示很不服气,他自认为勇武不输于子启,有心在宋君偃面前卖弄,所以在席间站出来高声道“这麋鹿算得了什么君父,你看孩儿今天就给你狩猎一头大虫老虎”

“哼,吹牛”子启瞪着眼睛喝道,“别没逮到老虎,就被老虎给咬死了”

“你等着瞧吧”

见到两个公子如此针锋相对,在席间的群臣隐隐都猜到了一些什么,他们不由得跟旁边的人交头接耳,窃窃私语起来了。

宋君偃上位有六七年之久,却迟迟没有立世子。看来是打着立君立贤的主意了,不过作为保守的公卿大夫,他们并不赞同废长立幼这种事(情qg),世子乃是国本,是储君,不可以轻言废立,所以宋君偃一直没有提出立谁为世子,他们这些做臣子的也不好说什么。

毕竟子偃还年富力强,(春)秋鼎盛,谁知道他会不会忌讳立储君的事(情qg)

难道子偃是对现在的嫡长子子恒有什么不满了吗嗯,有可能,毕竟子恒的(性xg)格比较谦和,(身shen)子骨比较孱弱


状态提示:第0202章 围猎--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