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看书>军事历史>桀宋>第0636章 表兄弟

所谓“楚人”,非但芈姓一族。楚人的上层统治者,即屈原所说的“帝高阳之苗裔”,也就是来自西北方的夏人后裔,本为游牧民族,沿汉水南下,至周已定居于丹阳一带。

江、汉之间的土著居民,包括楚地固有之周民族与土著民族。

此土著之民族,自历史发展论之,当即《尧典》“窜三苗于三危”之苗民。此时其主要部分,当已随时代而西征,西征而落伍者,则当为屈原所谓之‘南人’、‘南夷’,为三苗沿途遗在沅湘辰溆间者。

从周代的情况来看,江汉沅湘一带的土著居民相当复杂,除了三苗及其遗民之外,还有越、濮、巴三族。他们是从不同的地方迁徙到这里来的。先民的迁徙是谋求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手段,在出现比较发达的农业以前,迁徙是不可避免的。狩猎、采集、游牧以及刀耕火种式的原始农业,都要求在不断的迁徙中寻求较好的生产和生活场所。

此外,部族繁衍,支系另谋发展,更是要求迁徙的原因。同族之间的“不相能”,近亲族之间的矛盾斗争以及不同部族之间的战争,都会引起大规模的迁徙。

从土著居民的构成来说,可能还不仅是苗、越、濮、巴,而是包括“九夷八蛮”,即南中国的诸多部族和民族。他们在芈氏之族的统治下,融合成被北方人称为“荆蛮”的强大的楚民族,并建立了日益强大的楚国。

楚武王前后,在不太长的历史时期内,楚国就完成了对江汉地区许多姬姓小国的兼并和占领,造成“汉阳诸姬,楚实尽之”的局面。

后来终于统一了长江流域,吞并了吴越,并以咄咄逼人之势,不断问鼎中原,不断兼并中原各国。

在兼并战争不断取胜的过程中,多民族的大融合,也就不断地在更大的范围内得以实现。

楚人英勇善战,视死如归,具有为国捐躯的牺牲精神。即使战死疆场,马革裹尸,也视为光荣和自豪。

屈原《国殇》对此作了淋漓尽致的歌颂:“诚既勇兮又以武,终刚强兮不可凌。身既死兮神以灵,魂魄毅兮为鬼雄。”与刚强英武的爱国主义精神密切相关的,是宽容宽厚的态度和广阔博大的胸怀。

华夏蛮夷濮越,文明程度相差很大。历史渊源各不相同,楚国都能加以安抚。楚国在战争中从未有过像秦军那样,动辄斩首几万,也没有见过大量俘馘的记录。

对于被灭之国,楚人的惯例是迁其公室,存其宗庙,县其疆土,抚其臣民,用其贤能。即使对于蛮夷,也是相当宽厚的。

正因为如此,楚国才能够得到各民族的拥护,显示出强大的开放性和凝聚力,在横跨大江南北的广大领域,建立起一个强盛的积极进取的多民族国家,并且不断强化其臣民的国家认同的观念,激发他们的爱国主义精神,以及强烈的本土意识和民族意识。

应该说,这是楚国由小到大,由弱到强,获得迅猛发展的一个重要的内在原因。

“寡人为楚王,当与郢都共存亡!郢都破,则寡人身死!……”

“大王!万万不可啊!”令尹昭阳、屈原、昭鱼等一干忠心耿耿的大臣纷纷站了出来,跪求熊槐收回成命。

熊槐却是打手一挥,一脸视死如归的神色道:“诸卿不必再劝。昭阳、芈原、昭鱼三人听封!”

“臣在!”

“郢都虽破,然楚地何其之大也,凡有楚人,皆有楚国。昭阳、芈原、昭鱼,寡人封汝等三人为顾命大臣,辅佐新王,迁都于陈,寡人身死,郢都城破之日,便是新王登基之时!”

“诺!”昭阳等三人不得不硬着头皮答应下来。

楚王熊槐又道:“诸卿,尔等都逃命去吧!寡人已颁布诏令,大开城门,凡郢都城内欲活命者,皆可逃离郢都!寡人可以为郢都,为楚国陪葬,但是尔等不可也!”

宋军还在行进的路上,距离郢都不过三十里之地。

白起忽而接到了一封来自朝歌的诏书,打开一看,不由得眉头一皱,随即又舒展开来。

“全军停止进军!”

宋军一向是令行禁止的。宋国还有极大的战争潜力,不似楚国一般,已经到了山穷水尽的境地,就连乳臭未干的毛头小子,和两鬓斑白的老翁都要征召参战的地步。

宋军的士卒,清一色都是身强力壮,精力充沛的青年人,训练有素,令行禁止。

尤其是白起统率的这十万步骑,其中绝大部分都是虎贲军,都是百战余生的锐士,他们行动起来就跟一个整体一般,丝毫不会有违反军纪的动作。

子楚已经俨然是白起的传令官的存在。

白起这一招手,子楚便骑着快马跑过来。

“将军,发生了何事?”

“这是王上的诏命。”白起将诏书递给了子楚,随后沉声道,“传令下去,全军就地休整。”

“还要休整?”不是已经休整过了吗?

看着子楚发愣的模样,白起叹了口气道:“王命不可违。王上慈悲,予楚人十二个时辰的时间,又命我遣使游说楚王开城献降,以免生灵涂炭!在此期间,郢都城内,任何一人都可自行离去,不可阻拦!”

“诺!”

虽然说,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但是宋王偃这样的一封诏书,可谓是怜惜楚人,白起不好抗命,故从之。

其实照白起的意思,一战捣破郢都,生擒楚王熊槐,歼敌十余万,这样的丰硕的战果,足以使他威震天下!但是白起


状态提示:第0636章 表兄弟--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