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看书>军事历史>桀宋>第0646章 六国伐宋

“好一个张仪!好一个秦国!”

当听闻秦、赵、韩、魏、燕、楚六国68万人马,在乐毅的统率之下,开始浩浩荡荡地往宋国进发的时候,宋王偃不由得咬牙切齿,气得不行。

没想到,历史上的齐国的角色,换成了宋国。只不过,在原来的历史上是五国伐齐,而现在却是六国伐宋,而且规模更为巨大!

五国伐齐和五国伐秦,为什么结果差距这么大?

在战国历史上,齐国和魏国一样,都有属于自己的辉煌时期。

不过,众所周知,笑到最后的是秦国。其中,就秦国和齐国来说,二者都曾到了五国的讨伐。一方面,齐国在五国讨伐,尤其是乐毅的燕军连续攻占七十多座城池后,自此之后都没有恢复元气。

另一方面,秦国在历史上遭受了不止一次的五国联合讨伐,最惨的一次匡章率齐、魏、韩三国联军{后加入赵、宋两国}攻破秦国函谷关,但对于秦国的国力并没有造成致命打击。

那么,秦国被多次五国讨伐都没有大碍,齐国怎么一次就差点灭国呢?

首先,一个直接的原因就是秦国和齐国的地理不一样。

就秦国来说,函谷关易守难攻,而齐国则是平原地区为主,一马平川,几乎无险可守。并且,相对于秦国的战略纵深,齐国背靠大海,缺乏战略纵深。进一步来说,五国乃至六国攻打秦国,一是获得的土地以山地居多,且齐国和燕国很难直接获得接壤的土地。

而五国攻打齐国,获得的土地较为肥沃,而且不仅秦国获得了一块飞地,其他几个国家都能获得直接接壤的土地。

由此,因为攻打难度和动机上的区别,直接影响到秦国和齐国的结局。

其次,就军事传统上来说,秦国自开国以来,长期和西戎等少数民族搏斗,民风彪悍。特别是在商鞅变法之后,全民皆兵,军事动员和战斗力极强。

而齐国呢,虽然说国家自齐桓公和管仲之后变得特别富有,但是在民风上显然没有秦国强悍,其军事动员和战斗力更没有秦国强大。

此外,就齐国来说,齐闵王穷兵黩武,吞并宋国等战争造成国内百姓民不聊生,怨声载道,也是齐国没有抵挡住五国进攻的重要原因。

再者,就政治外交上,秦国明显超出齐国一头。

面对五国乃至六国的多次围攻,秦国除了依赖地理和军事上的防守,政治外交上的分化瓦解和长期奉行的远交近攻策略,也是其数次化险为夷的关键。即便函谷关被攻破了一次,但秦国立即割地求和,让韩国和魏国得了一点小便宜。

不过,与之相对应的秦国,不仅在内部不稳定前提下盲目扩张,而且面对宋国这块肥肉,没有考虑到周边赵国、魏国虎视眈眈的态度。

当然了,齐国遭此大难,跟苏秦这位纵横家也存在密不可分的关系。

最后,总的来说,除了晏婴外,齐国缺乏一流的外交乃至政治人才。虽然战国中期的齐国击败了霸主魏国,但是以一国之力敌五大强国,不败都难。

至于秦国,不仅在商鞅变法后逐渐走向强盛,而且拥有张仪等优秀的外交人才,从而对五国以各种方法分化瓦解。

由此,在战国中后期,秦国从齐国手中接过了霸主地位,而彼时的赵国和楚国虽然也很强大,但霸主和统一天下的,最终只能是连续数代没有昏君的大秦帝国。

而随着宋国灭齐,宋国已经替代了原本历史上的齐国的角色,要被秦、赵、韩、魏、楚、燕六国群起而攻之了!

只不过,现在的宋国,可不是历史上的齐国,宋国显得人口更多,疆域更大,兵力更强,尚武精神更为浓郁!

在大朝会上,宋王偃一脸凝重地垂询道:“诸卿,今在秦王荡的号召之下,秦、赵、韩、魏、楚、燕六国组成了整整68万的合纵联军,拜乐毅为上将军,统率联军,正在从宜阳出发,浩浩荡荡地往我宋地而来!如之奈何?”

闻言,子干捶胸顿足地道:“王上啊,当初臣劝你切勿听信张仪之谗言,兴兵灭齐!可是王上偏偏不听,灭了齐国,下一个轮到咱们宋国倒霉了!”

“子干,寡人要的是应对之策!你若只是在这里发牢骚,请你回去。”宋王偃沉声道。

此时,宋王偃的心里十分的不爽。他知道原来的历史上,有苏秦死间齐国,致使齐国灭宋,导致五国伐齐的事情,但是他万万没想到,这一出还是在宋国身上上演了!

只不过,其对象从苏秦换成了张仪,齐国换成了宋国。

其实宋王偃对张仪早有怀疑,只不过齐国这么一块肥肉,一直挂在宋国的嘴边,不找个好机会吃掉还真是可惜。

这不,宋王偃拜张仪为武安君,并且将宋国的相印交给张仪,委托他联络列国,组织七国合纵攻秦。

张仪不辱使命,一个人走遍了宋、赵、楚、韩、魏、燕、齐七个国家,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巧舌如簧,这才拉起了浩浩荡荡的七国伐秦之事,甚至张仪还因此腰挂七国之相印,还被宋、赵、燕三国拜为武安君!

张仪倒是风光了,不过倒霉的却是齐国和宋国!

“唉!”子干无奈地叹了口气,他知道宋王偃正在气头上,不好招惹,于是作揖道,“王上,欲退六国之敌,依臣之见,只有分化、拉拢、打击列国之军。”

“具体如何实施?”宋王偃垂询道。

“对楚、韩、魏三国,可以以割地的方式


状态提示:第0646章 六国伐宋--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