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看书>军事历史>桀宋>第0697章 南征百越

根据始皇帝陛下子偃的指示,鹖冠子草拟出一份报表,在与群臣磋商过后,终于确立了新生的宋帝国的行政制度。

子偃决定郡县制和分封制并用,地方行政机构分郡、县两级。郡县主要官吏由中央任免。

郡设守、尉、监{监御史}。郡守掌治其郡。郡尉辅佐郡守,并典兵事。郡监掌监察事宜。

县,万户以上者设令{县令},万户以下者设长{县长}。县令、县长领有县丞、县尉及其他属员。县令、县长主要管政务,县尉掌握军事,县丞掌管司法。

县以下设乡,其主要职能有四:

其一,摊派徭役;其二,征收田赋;其三,查证本乡被告案情;其四,参与对国家仓库粮食的保管工作。

乡设三老掌教化,啬夫掌诉讼和赋税,游徼掌治安。乡下设里,是最基层的行政单位。里有里典,后代称里正、里魁,以“豪帅”即强有力者为之。

里中设置严密的什伍户籍组织,以便支派差役,收纳赋税。并规定互相监督告奸,一人犯罪,邻里连坐。

此外还有掌管治安、盗贼的专门机构,叫做亭,亭设亭长。亭除了主要管理治安,还负责接待往来的官吏,掌管为政府输送、采购、传递{文书}等事。两亭之间,相距大约十里。

此外,鉴于新生的宋帝国幅员辽阔,西起临兆,东到辽东,北涉流沙,南及岭南,人口多达两千八百多万,子偃决定在全国设置三十六个郡进行管理。

这三十六郡分别是:三川﹑河东﹑南阳﹑南郡﹑九江﹑鄣郡﹑会稽﹑颍川﹑砀郡﹑泗水﹑薛郡﹑东郡﹑琅邪﹑齐郡﹑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代郡﹑巨鹿﹑邯郸﹑上党﹑太原﹑云中﹑九原﹑雁门﹑上郡﹑陇西﹑北地﹑汉中﹑巴郡﹑蜀郡﹑黔中﹑长沙、内史。

同时,子偃还大肆分封诸公子、功臣和被灭亡的七国的国君。

给予亡国之君的待遇不变,封地不改。

这一回,能封侯,且被授予封地的人有苏秦、苏贺、韩魄等文臣,武将中的黄煌、孙烈、简雍等人。至于宗室子弟,诸如子干、子烈、子启、子契、子楚等人都因为功绩被封侯,封一县之地。

值得一提的是,这一回封君的,有山阳君匡章,武安君白起,还有武信君干骜,阳城君熊子丹!

为了巩固新生的帝国的统治,子偃召群臣商议五日后,最终chū tái了一条又一条新的政令。

具体有如下几个方面。

政治方面:确立至高无上的皇权。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利,凡行政、军事、经济等一切大权,均由皇帝总揽。

建立从中央到地方的官制和行政机构即三公九卿制。三公分别为丞相{帮助皇帝处理全国的政事}、太尉{负责管理军事}、御史大夫{执掌群臣奏章,下达皇帝召令,兼理国家监察事务},互相没有统属关系,由皇帝掌握最终决断权。地方实行郡县制,皇室任免郡县的主要官吏。

经济方面:实行土地私有制,按亩纳税,统一度量衡,统一货币,统一车轨,修驰道。

文化方面:书同文,将小篆作为标准文字,加强思想控制,严禁私学。

在帝国统一两年后,公元前296年三月初,始皇帝以白起为将,统率步骑三十万,南征百越!

百越,是指古代中国南方沿海一带古越族人分布的地区。据《汉书·地理志》记载,百越的分布“自交趾至会稽七八千里,百越杂处,各有种姓”。

百越,所包括的地区很广,包括从今江苏南部沿着东南沿海的上海、浙江、福建、广东、海南、广西及越南北部这一长达七八千里的半月圈内,是古越族人最集中的分布地区;局部零散分布还包括湖南、江西及安徽等地。

在此广大区域内,实际上存在众多部族,各有种姓,故不同地区的土着又各有异名,或称“吴越”、或称“闽越”、或称“扬越”、或称“南越”、或称“西瓯”、或称“骆越”,等等。

这些部族在先秦时期曾存在过璀璨的高度文明。百越族同中国其他古民族一样,不断同其他民族相互融合。

由于越人没有形成国家,只有部落或部落联盟,且族类甚多,故中原人习惯上把他们统称为百越。将百越中居住在今广东、广西一带的越族称为南越和西瓯,福建一带的称闽越。南越以番禺{今广州}为活动中心,西瓯以广西贵县为活动中心。

由于两广地区位于南岭山脉之南,又称岭南。越人的主要特点是断发文身,错臂左衽,部落之间好相攻击,多为穴居,从事渔业和简单的农业生产,整体处于尚未开化的野蛮状态。

就越人和匈奴比较而言,越族对中原的威胁要小一些,其主要原因是,越族多习水战,不喜陆战,加之居住地区与中原之间又有大庾、骑田、都庞、萌渚、越城等险峻的五岭阻隔,即使对中原用兵也没有匈奴那样便捷和迅速,所以在短时间内不会对中原造成太大的威胁。

另外,岭南越族虽然人数众多,但农业经济不发达,多数尚处于刀耕火种的原始状态,没有充足的物质条件作为用兵和大规模战争的补给。

而且越人分为众多部落,分居于中国南部纵横几千里的山岭丛林之中,缺乏统一的领导,在军事上没有形成一个核心力量,部落之间又不断地相互征伐,近似一盘散沙,难以形成强劲的一致对外的政治、军事同盟。

这一切都决定了其威胁力


状态提示:第0697章 南征百越--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