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二,就是文学方面的天赋。
没错,就是文学方面,而不是医学方面的天赋。
到目前位置,除了孔融和郑玄这两个闻名于当世的大儒之外,益州刺史部各郡县境内,金珏并未发现有这方面天赋的人,哪怕那些现在在锦竹山中依附任安隐居的蜀中儒生们也是如此。
人可以隐居,但是,他们过往所写的文章却无法隐藏,这方面,严幹在的时候,金珏就特意交托他查过这方面相关资料,可惜,没有一个人所写的文章能够让金珏满意的。
金珏自己虽然并不会写,但是,作为一名穿越者,看过流传到后世的四史和资治通鉴,对于文章的优劣,至少对与史料相关的文章,还是有一定眼光的。
而在金珏的记忆当中,原先时空里,三国蜀国时期,最为著名的会写史书类文章的人,有三个。
其一,《三国志》最终的著作者陈寿,可惜还没有出生呢?
其二,三国志蜀志最后附录的《季汉辅臣赞》的著作者杨戏,刚刚才出生。
对刘禅忠心不二的文臣——郤正,同样也是一名称职的文学爱好者,可惜,他也没有出身。
三人之中,唯有郤正祖籍并不是益州本地人,但是,他却是三人当中身份最为显赫的。
郤正的祖父在东汉末年相关历史记录当中,起码在益州境内都是鼎鼎大名的,因为,此人便是最终催生出刘焉刘璋父子独占益州刺史部三十余年的,同时,在刘焉之前担任益州刺史却因为贪婪而最终死于乱军之手的前任刺史——郤俭。
名不副实者,郤俭就是其中之一。
而郤正的父亲郤揖,他跟随父亲上任,却因为父亲引起的益州内乱而被困在了益州,刘焉父子相继成为益州刺史部的州牧之后,郤揖便一直隐居在成都城内,始终都未曾出来为刘焉父子效力过。
在金珏看来,郤揖当时的做法是完全正确的,刘焉此人杀伐果断,对于威胁道他益州牧位置的人,向来都是先下手为强,郤揖作为前任益州刺史的儿子,就是随时有可能威胁到他的人其中之一,也幸好,郤揖自己懂得谦退,这才让刘焉最终都没有对她痛下杀手。
而刘璋性格多疑,对他的兄长都会常年派人在暗中监视他的一举一动,更何况是一个外人,因此,郤揖隐居在家,而不是主动站出来,为刘璋效力,无疑是最佳的选择。
原先的历史上,刘备刚刚夺取益州,郤揖便主动投效到刘备麾下,只可惜,刘备也许是因为他父亲名声不佳的缘故,对郤揖并不是太在意,直接将他安排在了孟达的手下,就直接导致他同黄权一样,不得不与自己的儿子终生两地分隔。
知道这一段小历史的金珏,自然不会让他自己再犯同样的错误。
因此,一直到金珏迫降了刘璋,郤揖主动见到杨沛,自报家门,表态自己愿意为金珏效力,金珏在经过再三考虑之后,郤揖的出身,以及他在益州刺史部有些尴尬的处境之后,便任命他担任新都县县丞一职。
在这个位置上,郤揖不是一时,而是一直。
哪怕新都县县令先后已经更换过了三个人,郤揖的位置也一直没有变动过。
其实,这就是金珏和杨沛对郤揖的一个考验,同时,也是为了保护郤揖而故意为之的。
同东州兵一样,益州境内,尤其是三巴三蜀六郡境内的人,上至士人,下至普通老百姓,都对郤家人没有任何的好感。
对于老百姓而言,忘记一个人的恩惠反而更为容易一些,原本,益州百姓们都还觉得刘焉刘璋父子在任时期,他们把益州治理的都还不错的,但是,金珏夺取益州控制权的一年之后,益州中部,汉中郡,甚至是南中地区个别属县境内的百姓已经想不起来刘焉父子过往对他们的恩惠了。
因为,金珏在益州境内所强力推行的那些新法,已经实实在在为百姓们带去了实惠,百姓们家中绝大多数都挖了地窖用于贮存粮食,多多少少都贮存下了超过一年,甚至是更多可用于备荒的粮食。
金珏在益州境内各属县广泛开设惠民署的做法,就更加得民心,而这也是医学或者说以华佗为首的医家迅速在益州境内创出偌大名声的根本原因所在。
选来选去,金珏最终为华佗选择出来的书童,同时也是在他身边为他记录平日里的言行,为《华语》能够编纂成书做最终准备的人,名叫宗预。
宗预,字德艳,荆州南阳郡安众县人。
看到籍贯,也许人可能会感到疑惑,在三国志当中,像邓芝那样,在刘备入蜀之前,就提前进入到益州境内的人却与刘璋没有任何关系的士人,其实并不是太多。
像董和和费观等人,全都是刘璋的亲戚。
目前,金珏能够想到的,且已经成年的,只有王连和邓芝两个人而已。
原先的历史上,宗预居然是追随着张飞一起入蜀,协助刘备和诸葛亮一起平定益州。
而在这个时空里,他却是被傅彤私下里举荐给金珏的。
金珏在益州境内做下的事情,虽然并未引起益州之外大汉天下境内其他各州百姓们的关注,但是,对于益州周边的士人,尤其是年青一代的士人,冲击之大,甚至都已经远超金珏自己的想象。
像刘璋手下的两重臣蒯良和蒯越的女儿私下里结伴偷偷进入到益州境内的事情,并不只是特例。
实际上,金珏目前已经知道的,孤身一人,或者结伴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