苒苒还记得父亲说过,在爷爷年轻的时候被朝廷外派探访西域时路过此地,因机缘巧合,曾在这个镇子作过两三日的休憩歇脚。自打那儿以后,他对这个地方的神秘感和世外桃源般的气氛产生了极度的喜爱,一直印象深刻,即便是回京之后也不由得时常忆起。辞官之后想到的第一件事情就是举家搬来这里生活。又或许,是因为想到这里才辞了官。
到底哪个想法在先哪个在后没人知道。
儿子司马晏,也就是苒苒的父亲,倒是个有真真经商头脑的。
当初由于父亲职位的缘故认识了各处很多名人雅士,商贾富人。
他又自小跟着父亲四海游走,不知不觉积累了不少经商心得。
每当他说起父亲对自己经商头脑的褒奖,就会禁不住洋洋自得起来。
那副摇头摆尾地炫耀自己的自恋模样倒是让苒苒觉得特别得滑稽。
父亲成年之后在火镇娶了自己心爱的女人,也就是苒苒的母亲。两个人最终双双决定留在这里生活,顺带继承了家里原本并不那么繁忙的织布和造纸生意。
不过有了老老爷司马衡刚来时打下的基础,加上他自己灵活的头脑和高超的经商手腕,并借助多年来积累的各处人脉,没几年便发展得家大业大。
刚刚说到,年年都有各种各样的人物从各处前来拜访,这一点让原本稍显偏僻冷清的小镇变得热闹起来,客栈食肆的生意也随之变得红火,顺带着也为推动小镇经济发展添了砖加了瓦。
虽然说书先生略去了一些细节不说,但苒苒从父亲那里听说过,令他们觉得不解的是,对于商队们的来访与驻足,以及顺带推动经济进步的这个说法,客栈饭馆儿的掌柜和各个商铺的店主们似乎并不怎么买账。
这位说书先生压下这事儿没说,显然,是给司马家留了点颜面。
但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
原来因为生活在这里的居民们对金钱从未抱有过度的追求,且更倾向于和平安宁的生活所导致。
如前所说,祖先们作为踏踏实实的手艺人,亲身经历过并了解战争的残酷与害处。
他们对后代的教育也是偏向于热爱和平的。
这就造成了当地居民对所谓的经济发展和财富累积抱持着一种嗤之以鼻的出世态度,而在外人眼中,主动坚持这种看法的人是有些古怪反常的。
这也是为什么世俗中一般流派的大商人不愿在此地停留的主要原因。
这种思维一代一代地传下来,形成了当地人特有的意识形态与人生哲学。
守静抱朴,宁缺毋滥,弃繁从简。
故而,这里的居民们大多对司马家的财富非但不觉艳羡,反而背地里都认为所谓的家底丰厚,实际上是一种极大的累赘。
而对于那些为拜访司马家或其他目的而出现的人群,居民们非但并没有因为什么增进繁荣的说法表现出多大的感激,反而抱怨起镇子怎么变得过于嘈杂热闹,搅扰了他们原本想要的清静。
这种人生哲学让那些以积聚金钱财富为首要目而劳碌奔忙的人无法真正理解。
犹记司马氏族在离朝后刚刚举家迁移到这座荒漠小镇定居时,一家人上上下下都不太习惯这里的整体风气。作为勤奋的外来移民,在他们眼中,当地居民简直就是散漫无度,贪图安逸的最高典范,其散漫程度简直令人发指。与居民们来往时所遇到观念摩擦与思想碰撞,也成了一家老小茶余饭后的谈资和促进自家人亲近感的共同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