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看书>穿越重生>位面小蝴蝶>第二百零五章 文明的骄傲

第二百零五章 文明的骄傲

海军的每一次技术变革,都是在一场大战过后,英国在克里米亚战争中用铁甲舰搞定了俄国的风帆战舰,日本用苦味酸淘汰了北洋,德国用tnt证明了弹药稳定性的重要。而南海大海战证实了现在的海战是舰载机的天下。西方现在已经将这场战役与陆战中的英国长弓兵大胜法国重骑兵相比了,都是以超远的射程挤垮威猛装甲厚攻击强的短手敌人。没有日本的配合。英法不敢进攻岸基飞机防御严密的马六甲海峡。岸基飞机不用分成两路分别进攻只要专注一边。就在英法舰队在马六甲以东洋面时,先一步得知南海海战战果的兰芳,迅速将全国的飞机调集至马六甲,对印度洋上的英法舰队实施了一阵突袭。制霸七海的英国人亲身体会了飞机加鱼雷的战法。

想要防空就必须必须形成舰队阵型,想要防鱼雷就要高速散开,这是一个矛与盾无法兼得的难题,一个小时三个波次每个波次三百架岸基飞机遮蔽天空的乌鸦一样,大量飞机以编队阵列在空中穿过白云,集体高速俯冲将一颗颗鱼雷下饺子般的扔到海里,鱼雷入海后螺旋桨开始高速旋转,大量鱼雷以一条条阵列线向网一样朝着英法海军兜过去。跑道长度和甲板厚度的限制放宽,岸基飞机比舰载机的装甲更厚,带的弹药更多。面对大规模机群英法舰队也是大姑凉上花轿头一遭,面对这种场面是人都会心慌,防空火力十分散漫,不过兰芳的空军对绕过防空火力的技巧也是欠缺,双方是菜鸟对菜鸟,一个有信心胜利的菜鸟在场上发挥当然要比心慌意乱的菜鸟发挥的要好。

相对笨拙的舰队,上百架战机分批次俯冲,实施攻击真的是,居高临下以势压人。相对战列舰的对轰给人的钢铁般的正面碾压感觉,从高空而来的快速攻击,给人一种九天雷霆轰击的感觉,在这种硬生生的攻击下,如同山峦般的战列舰编队也在这种轰击下变形。第一波攻击以鱼雷的数量多一点,主要是为了砸开舰队阵型。第二波就是燃烧弹和高爆弹了。

指挥英国舰队在一战中北大西洋海战中胜利的杰利科不是庸手,针对中国在青岛用岸基飞机对日本实施轰炸的场面,他制定出刺猬舰队防空阵型,基本上就是一个同心圆,护航的时候运兵船在最里面,有效的抵挡了德国的岸基轰炸机。不过现在这个阵型在第一波打击中已经乱了。而且第二波打击也超出了杰利科,这里距离海岸线非常远,第一波轰炸的飞机一共三百架,这个数字是英国人了解到的马六甲附近兰芳战机的全部数量。在这么短的时间里又来一波,这个情报上有误。杰利科不知道配合他的日本舰队大部分沉海了剩下的正在被航母战斗群追的狼奔豕突向菲律宾逃。此时英法舰队面临的是没有北部压力将全国飞机集中的兰芳。第一波轰炸仅仅是撬开阵型让小型战舰成为替罪羊,第二波就是对英法联合舰队主力伤筋动骨的打击了。俯冲轰炸在战舰防空火力出现死角的时候威力大显。飞机带着刺耳的轰鸣,十来米长的翼展在钢铁舰桥上滑过,丢下炸弹快速拉升,在战列舰这个大型钢铁巨兽冒出强烈火光的背景下冲上天际。

空军的打击不是以让战列舰沉没为唯一选择。用燃烧弹点燃用高爆弹破坏,对战列舰造成足够的损伤。这次战争后英国面对大量伤残的战舰,面临的是到底先造航母还是把战列舰编队修好的两难选择。

三拨疾风骤雨的打击过后,杰利科下了一个命令,伤残无法动弹的战舰和小型战舰断后,剩下完好的战舰后撤。总算是把剩余的舰队送到印度。当杰利科回到印度后日本海军惨败的消息刚传过来。杰利科终于知道为什么自己会遭到那么多飞机的围殴。英法两国国这次远征以彻底失败告终。

当日本海军躲入美国菲律宾港口五日之后,美国被迫将日本海军交了出来,每人会为失败者得罪一个强者。残存日本海军投降了。在这次战争中暴露的导弹,被残存的日本海军口述出来。西方一度非常感兴趣,认为这是中国的一种新型火箭弹,由于是伴随着飞机出现的,很可能是一种空投火箭弹。就像中国在东南亚半岛上直升机发射的火箭弹一样,各国投入了一定资金研究,但是舰载机的光辉掩盖了一切,西方各国发现空投火箭弹没有空投鱼雷实用,让火箭弹保持贴近海面的状态呈直线飞行花费要远超过鱼雷,鱼雷虽然速度慢但是靠着海面的浮力可以添加更多的战斗部。加之新一轮的航母竞赛即将到来,西方各国没有继续投入资金深入的研究这项技术,在南海海战后很长一段时间中国海军没有将导弹亮出来,各国间谍也没有发现中国的舰载机上搭着火箭弹,西方认为南海海战中出现的火箭弹是中国的一次实验产品,至于战果应该是日本人承受不了失败的打击将注意力集中到了这个攻击华丽但是伤害不重的地方。攀导弹科技树牵涉到工业项目太多,没有明确的目标,不依靠整个国家的工业配合,单单依靠单个海军装备研发小组来揭秘,是不可能成功的。

战争已经到该结束的时候了,五个航母战斗群护卫的南海已经跟铁桶一般,兰芳和中国已经成为了一个整体。以欧洲现在的情况是不可能拿下的,早日结束战争对英法才是最佳选择。可是中国的胃口又大了中国已经瞄上了澳大利亚。孙长河说道:“为了预防澳大利亚对兰芳的威


状态提示:第二百零五章 文明的骄傲--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