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看书>恐怖悬疑>亡灵信号之午夜之歌>第227章 熊罴岭(五)

李旦拿出自己的特制工具敲打小溪对面的巨石,结果发出了类似陶器的“咣咣”声,关键是听起来,里面是空的。/p

汤圆一听也顾不上尾骨疼了,一咕噜爬起来,边拉着李旦边大声喊道。/p

“我知道这是什么东西了,这玩意儿很邪乎,咱们得赶紧出去!”/p

可是刚刚迈出脚步,之前还很细弱的婴儿哭叫声立刻尖利起来,声音震得耳膜生疼。/p

李旦马上拉住汤圆,两人脚步一停,叫声立刻弱了下来,又恢复到之前似有似无的状态。/p

汤圆此刻脸色煞白,镜片后面的眼光有些散乱,能看得出来他真的是很害怕。/p

“到底是什么东西?”/p

李旦沉声问道。/p

“陶棺,一定是陶棺!”/p

汤圆声音有些颤抖,不过看到李旦平静的目光,心里多少生出一些安慰来,这才缓声说起来:/p

“上古的时候,也就是说夏朝建立之前,或者更早一些,大概在尧舜禹之前,当时的人死后一般都是直接土葬。/p

但是,部落里有地位的人不会这么草草埋葬,一般都会事先烧制好一副陶质的棺材。”/p

李旦倒是第一次听说,印象中古代的大型陶器一般都是装水、粮食的的生活用品。/p

死者的墓葬中出土的多是做成各种小型的动物、微型房屋、陶轮、纺车之类日常用品的样子。/p

用泥土烧造这么大的一口棺材费工费火,那肯定得是地位超然者,看汤圆这么恐惧,难道是传说中的什么人物?/p

“这种陶棺之前主要在中原和西北地区有发现,但是数量很少。/p

我印象中过去一百多年大概只出土了三口,如果我猜的不错,眼前这口陶棺应该是第四口。/p

之前发现的陶棺都确定是远古部落的巫师所用,这些人在几千年前都被人们视为神灵之下第一人,地位极高,所以才能用上陶棺。/p

我上学的时候留意过相关的资料,据说,第一次发现陶棺还是清朝末年。/p

当时一个欧洲探险家跑到黄河上游挖墓,结果发现了一座远古时代的村落遗址。/p

除了大片的联排房屋遗址之外,最大的发现就是在一口枯井里首次发现了远古陶棺。/p

发现棺材的时候已经是黄昏时分,借着微弱的光线,可以看到,棺材是分成两部分烧造的。/p

下面,是一个一头宽一头窄的长形陶缸,上面是个盖子,死者入殓后,棺和盖子周围都有鹰嘴钩,被人用绳子反复捆绑。/p

陶棺的盖子和四周都有红色的彩绘,盖子上是一只马头鱼身的动物,嘴里吐出一片红色的箭头,呈扇形分布在陶棺的上部。/p

而陶棺四面则彩绘了日月星辰。/p

当时,绑陶棺的绳子基本都朽烂了,探险家就让雇来的苦力把棺盖儿抬起来,想看看里面的尸骨。/p

可是当时现场老老实实的一众苦力都像是中了邪一样,表情木然,对他和翻译的话毫无反应。/p

他没办法,只好先不管这些苦力,自己和翻译两人去抬那个盖子,结果两人刚刚把盖子掀起到一半,里面忽然喷出一片红色的雾气。/p

见势不妙,探险家赶紧撒手向后一扑躲在一个苦力的身后,而翻译就倒霉了,被那种红雾喷了一脸。/p

几秒钟之后,翻译开始惨叫,只见他脸上全是丝丝的血色纹路,就像是意见被打碎的瓷器一样,皮肤和肉一块块龟裂掉落。/p

不到一分钟,翻译就变成了一句渗着血色的白骨,身上的血肉散落一地。/p

这时候,之前一直木然的苦力们忽然动起来,十几人一起上前,看样子是想把棺材盖上,但是没等他们把盖子合上,翻译身上的一幕再次重演。/p

这次考古现场一共有12人惨死,探险家吓得晕倒过去,却逃过了一劫。/p

再次醒来的时候,毒辣的太阳光已经照到他的脸上,再看,不远处的陶棺盖子已经掉落到地上,裂成了几块。/p

昨晚死去的翻译和苦力已经变成了一具具白骨,那些掉落的血肉都不见了,不知道是被鬼怪还是野狗吃了个干干净净。/p

要不是,地上还有黑色的血迹,他都会怀疑,自己是做了个噩梦。/p

这时候大太阳当头,四处都明晃晃地,他毕竟是考古老手,虽然心里还有一丝恐惧,还是站起身来,走向敞开的陶棺。/p

结果,他发现里面除了一些碎了的布片之外,只有几片龟甲,尸体和骨骼一样都没有。/p

回到欧洲之后,他把这段经历记录了下来,并把根据自己的研究,推断陶棺的主人应该是一名上古时代的巫师。/p

很可能,在下葬时设置了某种不为现代人所知的方法,作为防御。这才导致了惨案发生!/p

我的一位导师说,这口陶棺并没有被欧洲人晕倒国外,也没有放到博物馆展出。/p

因为有风水师看过之后,认为这口棺材大凶,当年之所以被人们用绳子反复捆绑就是为了防止棺中的东西为害人间。/p

所以,在他的建议下,人们用雷击木做了一口巨大的棺材,把修复的陶棺放入其中,并用铁索将其捆扎起来,然后放入向阳地深埋。/p

这口陶棺后来再也没有现世。/p

后来,在中原一带也发现了陶棺,但是出土时已经破碎,也没有出现那种诡异的事情。/p

你刚刚敲它,声音一听就是陶器。/p

再看这些太阳纹,铁定是陶棺无疑。/


状态提示:第227章 熊罴岭(五)--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