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看书>都市现代>大明天子录>第134章 一波又起

李实走后,朱祁钰沉着脸一言不发。

通政司,俗称银台。前身为察言司,洪武三年(1370)置,掌受四方章奏。十年(1377),始设通政使司,长官为通政使。职掌出纳帝命、通达下情、关防诸司出入公文、奏报四方臣民建言、申诉冤滞或告不法等事。早朝时汇进在外之题本、奏本、在京之奏本,有径自封进者则参驳。午朝引奏臣民之言事者,有机密则不时入奏。

通政使还参与国家大政、大狱及会推文武大臣等朝廷大事。洪武十二年,进一步加强了该司的权力。建文时,改通政使司为通政寺,通政使为通政卿,永乐时复旧制。永乐迁都后,南京仍设通政司,称南通政使司。

简单说就是朝廷中央掌受内外章疏敷奏封驳之事的官署。依明太祖朱元璋意﹐政犹水也﹐欲其常通﹐故以通政为名。简称通政司。俗称银台。

通政司长官为通政使﹐正三品﹔其下设左﹑右通政和左﹑右参议等官佐理政务。职掌出纳帝命﹑通达下情﹑关防诸司出入公文﹑奏报四方臣民建言﹑申诉冤滞或告不法等事﹐早朝时汇进在外之题本﹑奏本﹐在京之奏本有径自封进参驳之﹔午朝引奏臣民之言事者﹐有机密则不时入奏。

始设通政使司之时﹐朱元璋曾告诫通政使曾秉正﹑左通政刘仁﹐要“审命令以正百司﹐达幽隐以通庶务。当执奏者勿忌避﹐当驳正者勿阿随﹐当敷陈者勿隐蔽﹐当引见者勿留难“。

除掌章疏奏驳之事外﹐通政使还参预国家大政﹑大狱及会推文武大臣等朝廷大事。

但是,自从朱祁钰恢复旧制,设立了政事堂之后,通政使司几乎成了摆设,就在前不久,政事堂还来折子请求废除已经如同鸡肋的通政使司,没想到,还不等这边动手,他们自己就将闸刀递了过来。

既然如此,朱祁钰当然不会错过这么好的机会。

至于孙太后到时候要是派人来说情,或许可以给她看看她的这个族人的做派,或许自己也能少去很多麻烦。

想了想,他又派人去查探一下宫里皇亲国戚中都有哪些人在京师或是周边拥有皇庄,庄田。

不多时,他的案头就多了一本记载着所有皇亲国戚中拥有皇庄,宫庄的人员名单和皇庄,宫庄的拥有数量。

皇庄,顾名思义,是大明朝皇室直接经营的庄田。皇庄的分布,主要集中在北直隶的顺天等8府,尤以顺天、保定、河间等府最多。此外,还有皇太后及皇太子庄田。皇帝的庄田是由皇帝委派太监经营的“自行管业”的土地。收人的皇庄子粒或皇庄子粒银,都由管庄太监直接掌管,由宫廷自行支配。

皇太后的庄田又名宫庄,所占土地数量相当多。皇太子庄田即东宫庄田。其土地来源主要有原属国家官田的牧马草厂地、夺还勋戚的庄田、侵占的民田、“奸民”向管庄太监投献的部分官民田地,以及未就藩的王府辞还地等。

皇庄的由来,始于永乐年间,到了最近几年,特别是正统后期,皇庄扩展的非常快,光是皇帝的皇庄就已经达到了一个惊人的数字,这还不算太后,皇子,后宫嫔妃等人,加在一起,数量更加庞大。

光凭这些皇庄,宫庄等田产,足以养活数万百姓,何至于无数百姓家破人亡,从而流落乞讨,甚至最终揭竿而起,还不都是这土地闹得。

这分明就是为了一己私利,不顾天下百姓的死活。

朱祁钰脸色有些不好看,以前他虽然知道有皇庄,但是也不曾细查过。如今一看,倒是让他颇为惊诧和意外。不过,既然他知道了,这件事情就不能不管。皇家的人都有朝廷供养着,还侵占民田,大肆圈地,这不是与民争利,这是在自挖墙脚,给自己的后人掘坟墓。

“来人,给廉政院,检察院,审察院去旨,让他们逐渐联合调查组,调查所有皇亲国戚手中的庄田的由来,包括皇庄,太后的宫庄,太子的东宫庄田等等,一个也不要漏了。任何人的庄田只要来源不正,或是有疑点的统统查抄收归国有。任何人胆敢闹事,直接先抓起来关上几天,等着最后朕一并处理。”

传旨的卫士有些愣神,他是被这道旨意给吓得,这是皇上要对皇亲国戚动手吗?甚至就连太后和太子也不能幸免!

“还不快去!”一愣神的功夫,朱祁钰的呵斥声顿时在他耳边炸响,慌忙告了一声罪,便急匆匆的向外跑去。

朱祁钰也知道随着这道旨意的传达,又将有着怎样的波澜升起。但是无所谓,他既然当上了这个皇帝,看到任何对大明的发展不利的问题他都会去改正。哪怕前面是艰难险阻,危机重重,他也不会退缩。

在开始动皇庄宫庄的同时,他脑海中后世那关于官员三代近亲不得经营任何商业的问题也出现在了他的脑海中。尽管他也知道,即便是在后世,这种问题也不能尽除,但是对于现如今的大明皇亲国戚以及官员来说,也该给套个枷锁了。

但是具体的怎么做,他还没有想好。

通政使司衙门,通政使孙端韵正在优哉游哉的一边品茶,一边看着手中的刚刚购来的书籍。

话说这一年多来,大明的变化在必得地方那个或许还不明显,但是在京师却是所有人都深有体会。

其他的不说,就说这个书吧,字迹不但工整简洁,而且大小适中,也没有人工抄写因为急躁而连笔让人认不出字的地方。

印刷技术他自然不陌生,但是想这种


状态提示:第134章 一波又起--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