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十月份,北方的天气已经非常寒冷了。再往北,东北现在甚至有些地方都已经飘起了雪花。
南北大营自进入十月份开始,移镇驻守地方已经开始了,镇国军,镇守军,警察部队,分批次的出营移镇。东北这个时候还保持着老样子,乱,骚乱不断,各族为了争夺权力地位和地盘,火拼的厉害,即便是朝廷明面上在压制,他们不敢大规模的交战,但是小规模的袭扰,侵略依旧每天都在东北上演。
这自然是朝廷乐意看到的,自然也不会去制止。只要不出先大规模的械斗,侵略,朝廷不会插手。
所以,现阶段东北地区依旧保持原样,镇国军等移镇的军队也没有开赴东北,而是以西北西番为主,进而将边关九镇,大明内陆所有卫所全部撤换。
随着数十万大军的移镇,卫所改制,军户改制,土地改制等等一系列和关卫所有关联的问题也都跟着一并解决。
随着全国卫所改制以及皇室宗亲的改制,一些新的问题也迎面而来。
户籍制度和土地制度也要跟着变动,不然之前的一切改动都将只是治标不治本。
明朝建立后,明太祖朱元璋把土地管理和基层管理创新结合起来,推行了赋役黄册,鱼鳞册和里甲制度。
赋役黄册就是所谓的户口册,又称明代黄册,是明朝国家为核实户口,征调赋役而制成的户口版籍,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户籍户口。
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明朝政府在户帖制度基础上建立了黄册制度。黄册以户为单位,详细登载乡贯、姓名、年龄、丁口、田宅、资产,并按从事职业,划定户籍。主要分为民、军、匠三大类。
民籍除一般应役的民户外,还有儒、医、阴阳等户。军籍除一般供应军役的军户以外,还有校尉、力士、弓、铺兵等。匠籍,登记手工业户,向政府承应工匠差役以及厨役、裁缝、马、船等。
另有灶籍,登记制盐户。
黄册的编造程序是,由政府仍把户帖发给各户,每年填报,由地方官核实其丁口,田宅及资产等的变动情况,逐年累计的材料作为10年大造黄册的依据。
黄册的发明奖大明民,军,匠定死了,看似方便,实则却是弊端颇多。
鱼鳞册,即土地册。
鱼鳞图册制度,是中国封建社会建立的科学的土地赋税管理办法。图册中详细登记了每块土地的编号、土地拥有者的姓名、土地亩数、四至、以及土地等级。还把每块土地形状绘制成图,每册前面又有土地的综图,仿佛鱼鳞一般,因此称“鱼鳞图册”。
最早出现在宋朝农业经济较为发达的两浙、福建等地。元末朱元璋初入徽境,采纳休宁儒生朱升“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进谏,为鱼鳞图册的普及和完善奠定了牢固的基础。
明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朱元璋发现因土地隐匿给国家税收造成损失的严重问题后,开始编造完整、详细的鱼鳞图册,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摸清了地权、清理了隐匿。这是地政管理史上的一个巨大进步。
里甲制度是明朝的基层组织形式。也是明朝政府推行黄册制度的基础之一。
关于里甲制的编制,众多的学者普遍认为一百十户为一里是定制,且它一直保留至里甲制的瓦解。
明初,明太祖制定一百十户为一里的规定是为了便于黄册制度的推行及完善地方机构等原因,而以一百十户为一里的编制有其特定的作用。
这三大制度相互配合、相辅相成,构成户籍制度、土地制度、赋役制度,以及基层社会治理高度结合的有效机制,能够实现多重目标。
不过,这些制度的有效运行是以静态且相对封闭的基层社会为前提。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人口流动和土地交易频繁,僵硬的管理制度显得越来越脱节。
特别是定死的户籍制度,因为卫所制度的衰败腐烂,以里甲制度为基础的赋役制度积重难返,百姓和继承军户承受的各种徭役杂派愈益繁重,而国家财政汲取能力不断降低,财政越来越入不敷出。
之前,军户和匠户已经全部革除,国家不再以定制规定民,军,匠的户籍,而是统一以民籍定。
现在要改变的是脱节和落后的管理制度。
军队移镇以及卫所的废除改制已经有了前车之鉴,不需要朱祁钰过多的操心了,军委会已经能够胜任现在的所有安排。
腾出手来的朱祁钰开始将目光转向政事堂。
从年初开始,对于政事堂施政布政他就很少插手,但是政事堂的办事效率让他极为不满。
不是政事堂做事不尽心尽力,但是以朱祁钰两世为人的眼光,自然对现如今政事堂的办事效率深感不满。
如今国内军事已经接近尾声,冬日来临,也是时候对之前的定下的一些需要改革或是替换的一些过时的政策定下调子了。
经过和政事堂七位大臣商议之后,最终决定,朝廷接着此次改制卫所和皇室宗亲的机会,彻底废除以往各地故步自封的局面。
政事堂办公处,朱祁钰端坐首位,于谦等一干政事堂大臣分列两旁。
当说到今年刚刚收上来的赋税时,在场的所有人都极为不满的。今年朝廷没有遇到什么大的天灾人祸,也没有去年的土木堡之变以及京师保卫战,但是收上来的赋税却和去年持平。
这个结果,让人诧异的同时也是深深地不明所以。按理说今年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