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是一个弱势的中华帝国提出这些条件,那自然是因为心虚,因为没实力武力统一才不得不对地方做出让步,但看过了大阅兵之后,谁也不怀疑中华帝国军有实力强行武力统一全国,在这个时候还这样慷慨,那就是大气的表现了。
对此,与会人员基本都比较满意,但还是要回去再商量商量。考虑考虑,但却很少有人清楚的看到,这些条文之后,还有一行小字。那就是最终解释权归中华帝国中央国务院。
或者说有人看到了这个,但却以为这不过是一个类似于督促或惯例之类的东西,少有人把这个当回事儿的,却不知道这句话才是真正的大杀器。那意思就是中华帝国随时可以更改前面的内容,怎么解释都是中华帝国国务院说了算。
当然,一开始中华帝国肯定说话算话。不过以后可就难说了。
李永吉之所以能这么宽大,是想尽快统一全国,好让李永吉可以安心的去美国干涉人家的南北战争,如果要武力统一,那可就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情了。
李永吉这样做,摆明了就是想搞一国两制甚至一国多制的政策,让各种政治体制并存,以此来验证哪一种制度更适合中国。
虽然李永吉觉得自己制定的体制更适合中国的发展,不过没有对比就没有发言权,保留一些不实行中央省份的地方制度,也可以起到一个缓冲作用,让自己的改革有一个对比与参照物,就好像多了几个小弟一样,反而可以让自己的改革进行的更好。
而且,这里面真正隐藏的杀手也不是政治上的,也不是军事上的,而是经济上的。这里面有一个开放市场,不得阻碍地方老百姓自由流动的条件,这个条件对于实行李永吉新政的省份来说,才是杀伤力最强的策略。
原因很简单,实行新政的中央省份,本身就是经济最好的地方,又因为李永吉的缘故,实行低税政策,再加上皇室企业以及其他相关商人的崛起,他们必然对其他落后省份具有更强的经济优势。
一旦其他省份地方的民间市场也全部对实行新政的中央省份开放,且无法用自由设卡收税的办法来调节贸易差,那就等于把资源跟市场全部开放了,假以时日,中央省份就可以用经济渗透跟贸易侵略的方法,把这些省份的商品流通与金融领域全部控制。
举个简单例子,实行新政的省份都种了高产水稻,其他作物跟畜牧业等方面也有各种补贴,那么他们的农产品必然产量大增,价格也会大大降低,而其他省份没有这些优势,农产品价格肯定还会居高不下。
如果他们还是独立的地方,能够以收税的方式保护自己的农业,完全可以用提高进口农产品的税收来调节,从而达到保护自家农民的目的,可现在都是一国了,市场全部放开,那么低价农产品必然冲击本地农产品市场,导致本地农民的农产品卖不出去,最后自然是破产成为流民。
这个时候呢,政策又说明了,不得阻碍百姓的自由流动,那么成为流民的人为了吃饭,肯定要向更有前途的地方流动,那不是别的地方,正是实行了新政的省份。
或许那些落后省份还会觉得流民走掉这很好,解决了自己的难题,却不知道这等于把自己的劳动力送给了别人,毕竟在这个时代,最先实行跨省的,必然是那些青壮年,这些人来了新政的中央省份,等于增加了劳动力,反而会促进本地的各方面建设。
长此以往,随着中央省份的经济侵略越来越强,经济地位越来越高,必然会形成中央省份生活越来越好,而其他落后省份越来越穷的居民,等于是中央省份的各级扮演了列强的角色。
也就是说,随着中央省份的工业化进程越来越强。其他没跟上脚步的落后省份就成了廉价原料产地以及市场倾销地,在经济贸易往来中会处于弱势地位,慢慢的,地方的商品流通以及金融货币,就会全被中央省份多完全控制。
如果是不同国家,还可以用民族仇恨之类的化解,搞个啥义和团运动啥的,可在这种同是一国的情况下,当地老百姓不可能看清楚这些经济侵略的本质,他们只会看到实行新政的中央省份老百姓日子越来越好。自己却越来越差,时间一长,他们自己就会起来反抗自己头上的统治者。
这个时候,如果那些地方首脑要进行武装镇压,这时候中央驻军的作用就体现出来了,他们可以制约那些镇压部队,以民意之类的大义,压迫那些当地民兵跟警察部队不得对起义民众动武,这样一来。那些民兵部队跟警察部队无法镇压起义民众,那这种地方性的暴动就会成功,就算不成功,也肯定会逼着地方政府向中央靠拢。完全实行中央的新政。
这就叫民心所向,甚至很多地方官估计为了自己的利益,也会推波助澜。
可是,一旦他们推翻了原来的政策。跟着实行中央的新政,虽然会给民众得到不少好处,但中央的控制力度也会大大增强。到时候中央对地方就不会向以前那样松散,各级地方也不会跟以前一样成为羁縻省。
实际上,就算地方政府在最后跟着实行中央的新政,由于经济地位已经形成,短期内也无法改变经济代差,必然还是会继续被中央省份的商人压榨。
不过好处是,由于中央对这些地方的控制力度更强,可以更好的重新配置资源,达到资源以及市场利用的最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