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对比,那此刻的北方军与南方军,就有点像二战时期的苏联军队与德**队。
实际上,伯恩赛德是怕了罗伯特.李。在对方不进攻的时候,他还能老老实实的组织下军队,并且做的还不错,起码很快就稳定了军心,但如果发现对方真的要来大动作,伯恩赛德很快就承受不住压力了,在林肯再次过来视察的时候,强烈要求辞职。
这一次,伯恩赛德表现的相当坚决,林肯发现对方是真的不想当这个司令。只好替换了他,让外号“好战的乔”约瑟夫.胡克来当波托马克军团的司令。
约瑟夫.胡克虽然有个外号叫好战的乔,貌似勇气可嘉,十分好战,但实际上是以讹传讹。这个胡克的才能只能说是中规中矩,并不比前面两任指挥官好多少,甚至在组织能力是,还不如胆怯的伯恩赛德。
不过胡克也有一个好处,或者说坏处。那就是好吹牛,好面子,而且很会装,所以他明明也有点怕那个罗伯特.李。但在林肯面前,他却胸脯拍的震天响,一副老子根本不怕他的样子。
别说,这一招还真把病急乱投医的林肯给唬住了。觉得胡克或许真的能胜任也说不定。
在总指挥官方面,南方军远远胜过北方军,这一点连林肯也承认。但他不知道的是,北方军里也有名将,只不过还名声不显,而这个名将,就是还在波托马克军团里当军长的乔治.戈登.米德。
总而言之,在开战之前,联邦军除了人数更多,而且处于防守态势这两大优势外,其他像武器装备,兵员素质,指挥官的素质与名气等方面,北方军全面处于劣势。
不过话说回来,虽然怎么看也是南方军更强一些,但强的也很有限,而像这种大规模攻防战,一方的武器装备又不具备压倒性优势,所以要说能稳赢也是不靠谱的。
要知道,北方军虽然各种劣势,但人数多,底气足,就是北方军最大的优势。
由于林肯的努力,或者说林肯的固执,整个北方已经开始行动起来,大量的青壮被强制应征入伍,一支规模达一百万人的大部队已经在组建当中。
也就是说,就算葛底斯堡会战失败了,以林肯的固执,很可能还会继续抵抗到底,而如果林肯不放弃抵抗,那么以北方的雄厚实力,南方军要想短期内彻底击败他们,也是不现实的。
但是,这也不是说葛底斯堡会战就不重要,相反,这场战役相当重要。
要知道,在葛底斯堡,几乎集结了整个华盛顿附近所有的兵力,一旦这里遭到大失败,华盛顿在短时间内也就没有兵力补充过来了,如果罗伯特.李趁势攻击,拿下首都华盛顿那就是轻而易举,而首都一旦被拿下来,对整个合众国士气的打击将会是十分严重的,甚至有可能让战争的时间继续延长。
一旦战争延长下去,民众的热情消耗殆尽之后,剩下的就只能是倦怠与不满,到时候林肯再说什么,大家也不爱听了,合众国内的反对派也会崛起,一个不小心,真的让联盟国趁机独立也未可知,而到了那个时候,再想拿回南方那片失去的土地,就千难万难了。
相对于葛底斯堡守军的忐忑不安,罗伯特.李的北弗吉尼亚军团虽然人数要少,但上上下下都对这次战斗充满了信心,尤其是罗伯特.李本人,由于长期以来的连战连捷,更是对自己的这支军队充满信心,觉得拿下葛底斯堡不过是手到擒来。
当然,罗伯特.李之所以等了这么长时间还不进攻,正是因为他对胜利的信心太足,也正是因为他觉得赢定了,才更注重自身的损失,希望在最少损失的情况下赢得胜利。
正是抱着这个想法,他当初在波托马克河战役中获得大胜利后,才没有乘胜追击,放了波托马克军团一马,原因是当时他尽管是胜利一方,但自己也损失不小,而且补给也已经不足了,失去了持续进攻的能力。
所以,后来他尽管带兵追到了葛底斯堡附近,离华盛顿不到一百英里,但却没有继续进攻,而是原地扎营,等待后续的援兵跟补给。
现在,罗伯特.李感觉自己的军队已经恢复了元气,补给方面也充足起来。已经到了对敌人最后一击的时刻了。
罗伯特.李相信,只要击败了葛底斯堡的军队,华盛顿就等于向自己敞开了大门,一旦拿下了华盛顿,就可以逼迫北方佬停战,让这场该死的战争停下来。
没错,别看罗伯特.李打仗很厉害,而且是带领南方军攻打北方军的名将,但他其实一直以美**官自称,也一直对分裂不报好感。到现在也没有接受南方联盟国的职务。
也就是说,罗伯特.李实际上是反对分裂的,而且差一点就要被林肯任命为北方联邦军的统帅,只不过阴错阳差,他才加入了南方的联盟军。
原因很简单,罗伯特.李虽然在情感上反对南北分裂,但他更忠于自己的家乡弗吉尼亚,所以当家乡面临北方军的入侵,当家乡召集他入伍保卫家乡的时候。他才义无反顾的加入了反抗北方联邦军的行列。
然而,虽然罗伯特.李已经是北弗吉尼亚军团的最高司令,并且获得了联盟国上下的一致肯定,但他至今为止。还一直尊崇自己合众国上校的军衔,并以此为荣,拒绝佩戴联盟国将军的徽章。
所以说,就算到了现在。罗伯特.李明明是南方联盟将的统帅,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