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还是因为谢尔曼的部队列阵宽度较大,如果宽度小。人群更密集一些,那可能伤亡会更可怕。
可问题是,这种炮击不会只有一轮,而是有很多轮!
火箭炮可能装填速度较慢,但迫击炮跟无后坐力炮的装填速度可是相当快,所以后来的几轮炮击中,虽然缺少了火箭炮,但迫击炮跟无后坐力炮还是不停的轰击,虽然没有形成火箭炮射击那种轰炸一片的情况,但由于火炮总数多。炸起来也是相当壮观。
总之,就在李永吉率领突击部队继续向前挺进的时候,后面的炮兵却在不停的向谢尔曼的狙击部队倾泻炮火。这种炮火可不是那种实心弹,而是杀伤半径相当大的高-爆-弹,一炸就死一片那种。
发现前方的美国人被炮火打的相当惨,且已经有动摇的态势,一直把上半身露出装甲车外,以便于更好观察敌情地李永吉立刻接通了全军频道:“敌人已经开始动摇,快。快,加快速度,别管阵型不阵型了,还是老样子。所有突击车辆就近与邻车组成一个双车编队,然后以双车编队为基本单位,都给我用最大的速度冲上去,来个自由突击!”
这里的突击车辆。并非是专指伞兵突击车,而是也包括了突击装甲车,相反。那些军用卡车,搭载了火炮的车辆等支援车辆,都留在了后方。
之所以这样做,是为了最大限度发挥己方的突击能力,免的让火炮车跟着当累赘。
至于自由突击的命令,则是受到之前攻击对方骑兵队的启发,在那场小规模的战斗中,李永吉发现自己以前的战术太过保守了,竟然把配备了现代武器的部队,拿近代战争的战术去套,完全无法发挥己方的技术优势跟火力优势。
要知道,在现代战争中,由于速射武器的普及以及机动力跟通联能力的加强,战争已经很难出现像二战以前那种大规模面对面的战争了,更多的是小单元战斗,也就是部队分成一个个的独立连队,然后向对方全力突击。
等突进了对方的阵营中,再利用小单元部队及动力强,火力强,通联能力强的特点,在敌人内部大肆破坏,让敌人也被迫分散开来,无法顺利集结,从而以乱对乱,造成更大的杀伤效果。
这种战术,对己方的人数要求不严格,但对质量要求却很严格,是一种典型的以质取胜战术,实质上就是一种另类的闪电战。
面对这种战术,必须要遏止对方的速度,而要遏止对方的速度,首先要遏止对方的攻击,如果无法遏制对方的攻击跟速度,那么无论你有多少人,就只能被动应付。
这种情况如果用武术的说法,那就是天下武功,唯快不破。梦之师既然是一支全摩托化的部队,进攻速度比骑兵还快,火力更是强大无比,那么再跟以前那样排成阵势,慢悠悠的玩阵地战,就纯粹是找虐了。
当然,对方如果有大量壕沟铁丝网啥的,玩一个保守还说得过去,可根据李永吉的观察,对方并没有这么做,最多是挖了几道半人高的土墙当火枪兵以及炮兵的防御阵位,而且还没有壕沟!
这样简易的防御阵地,在李永吉的摩托化部队面前,根本不堪一击,再加上对面已经被己方的炮火所覆盖,全线多开始动摇,已经有人开始逃跑,那也就更不用担心了。
下了全速突击的命令后,原本还保持在20公里每小时的车队,速度迅速飙升,很多轻便的突击车组一下就飙到了50公里每小时,就连装甲车,也基本都达到了35公里每小时的速度。
这当然也跟前方的路面是比较平坦的草地有关,如果是坑坑洼洼的地面,那速度绝对提不起来。
何况,呈现三个大箭头的突击部队就来到距离谢尔曼兵团不到三公里的范围之内,到了这个距离,装甲车先后停车,然后用车上的30毫米机关炮扫射,加入了炮火覆盖的行列中,等于为己方增加了一些火力密度。
与后方的曲射炮火不同,装甲车上的30毫米机关炮,大都是直射火力,他们的目标大都是瞄准敌方那些炮兵阵地,要彻底摧毁这些对己方唯一的威胁。哪怕之前这些炮兵阵地已经被后方火力轮了好几遍,已经被炸的惨不忍睹,但为了以防万一,还是要用机关炮再轮一遍。
这下子,谢尔曼兵团那些布置在前方的炮兵阵位就算是彻底瘫痪了,一直等梦之师的突击部队来到跟前,也没有开出一炮,显然是早在之前都被破坏了。
也不能怪美国人,因为此时美国人的火炮大都是拿破仑炮那种前装野战炮,射程有限。射高也有限,大多是当作目视直射火力来用,因此大多安置在第一排阵线,就算放置在后面,火炮前方也肯定会预留出空余通道,以免火炮射击的时候误伤己方士兵。
再加上火炮的目标相当明显,所以这些地方都是梦之师的重点照顾对象,早在第一轮炮击的时候,很多火炮就是奔着这些美国人的炮兵阵位打的。后面的几轮炮击也几乎多是在美国人的炮兵阵位附近,再加上后来的机关炮近距离扫射轰炸,就算无法全灭对方的炮兵,起码可以让对方开不了炮。
总之。梦之师的这种炮火攻击,就火力密度来说,已经大大超过时代了,如果非要对比一下。那么梦之师的这场火力覆盖,基本达到了美军三十个军以上的炮火攻击。
要知道,这个时空的葛底斯堡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