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看书>网络游戏>时空走私1859>第三一四章 中英法联四国联军
努力奋战,加上中国人的主动出击,南北双方开始进入了一种战略相持阶段,他们东西两个最重要的战线上,全部都进入了一种战壕战的模式,谁也不主动前进一步,不。应该说,是联邦军已经无法再行进攻,进而扩大战果了。

这种战略相持的情况,无疑让联盟国是相当满意的,毕竟他们原本的意愿,就是想要获得独立而已,现在既然已经跟美利坚合众国的军队势均力敌,对他们而言是好事。

毕竟,联盟国实力差是事实,就连他们的戴维斯总统。也从没想过能反过来击败合众国,重新从南方统一北方,因为那根本不现实,就算军事上能做到,事后的政治方面也会让戴维斯下台,因为南北双方的主要分歧就是蓄奴不蓄奴,这不但是一种意识形态的严重冲突,也是经济体系的严重冲突,双方基本不可能再跟以前一样。心平气和的坐在一起相安无事,只能让一种声音成为主流。

也就是说,对南北双方而言,要么东方压倒西风。全面变成蓄奴违法制,要么西风压倒东风,全面变成蓄奴合法制。

当这种南北双方的战略相持阶段稳定下来之后,看到有便宜可占的英国人与法国人才姗姗来迟。

1863年8月15日。英法联军组织了一支由18条战舰组成的联合舰队,护送着三万英法联军抵达了新奥尔良港,并在新奥尔良港中。与提前等待的与中**队与美利坚联盟国的军队会师。

这次中英法联四**队的会师,标志着四国同盟的第一次正式对外公开亮相,也标志着英法两国开始正式加入了对美利坚合众国的武装干涉行动。

四**队会师之后,为了对合众国展开威慑,四国举行了一个阅兵式,四**队依次按照中国——英国——法国——联盟国这样的次序先后出场,而从这个次序就可以看出来,这里面的主导者是中国一方。

这种排序,当然不是互相谦让出来的,而是根据实力与贡献来评的,其中中国的实力无疑是最强的,所以他们打头,而联盟国虽然也不弱,但由于是东道主,所以垫底也就没什么问题。

在这次阅兵过程中,中方并没有展示那些突击车、卡车、装甲车之类外界盛传的铁甲战车,而是只出动了普通步兵,只不过武器方面当然都是一水的八一式突击步枪以及97式突击步枪,身上也穿着数码迷彩服,所以也算是相当抢眼。

由于这场阅兵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对外宣扬四国同盟的坚固友谊,所以没必要搞的太大,意思意思就行了,毕竟真正的重头戏还在后面呢。

所谓的重头戏,实际上就是指中英法联的四**方的高层会谈,目的不是别的,只为了在以后对合众国的战争中,如何更好的协调一致。

这里需要指出的是,在这之前,中英法三国这次之所以派兵出战,打的旗号是为了926事变讨回公道,三国并非是为了帮联盟国争取独立,而是中英法三国联合起来对美利坚合众国开战。

简单点说,就是你打你的,我打我的,你们合众国与联盟国之间的战争,我们不表态,但你合众国在926事件中杀害了我们的人,我们就不能跟你善罢甘休,你合众国必须给我们一个交代,否则大家就一起战个痛。

之所以如此,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一方面,就是中英法三国不乐意替联盟国背黑锅,毕竟联盟国是蓄奴制,道义上不好听,而中英法三国这次可是以受害者的姿态来找美利坚合众国讨公道,或者说要好处的,怎么能掺和到他们两国之间的破事儿当中呢。

当然,谁都知道,那不过是表面好听而已,实际上既然要对美利坚合众国开战,无论如何是绕不过联盟国的,这才有了四国同盟,加了联盟国一个位子。

但是,当时那个四国同盟,只是指一种口头上的互助同盟,并非是真正意义上的军事同盟,四国政府之间除了中英两国外,其他两国都没有签署任何有效力的盟约,这一点上,跟此时世界主流的军事同盟是不同的。

换言之,过去这个四国同盟,只是一个松散的同盟,并非全面意义上的同盟,大家有需要的时候可以在一起坐下来协商解决,但却没有必须帮助对方的义务。

实际上,别说联盟国了,就算中英法三国。在明面上也是各自对美利坚合众国宣战,而不是先组建一个中英法三国同盟,再以三国同盟的名义共同对美利坚合众国宣战。

这里的区别就是,三国各自都有很大的自主权,都可以自己决定什么时候打,打哪里,或者打到什么时候。

或者要说了,之前中英之间不是签署了一个中英军事互助协议么,这不是本来就是要针对美国搞的么?

事情的确是如此,不过当时那个协议并没有特指美国。而且当时那个协议其实效力也不足,毕竟当时英国本身就没什么诚意,所以那个中英协议更多的是一种双方共同保障中国西南地区以及东南亚地区稳定的一个东西,并不能靠那个东西来约束英国人做什么。

总之,过去四国虽然算是一个共同针对美利坚合众国的军事联盟,但都是各自玩各自的,没什么诚意,这里面主要就是英国与法国不想过多介入。

但是现在,发现中国人出手了。而且看样子似乎有赢的可能,或者至少可以维持一个不输的局面,于是英法两国就动心了,果断派兵参战。

不过说实在的。他们那三万兵马实在不够看,与其说是


状态提示:第三一四章 中英法联四国联军--第2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