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看书>军事历史>调教太平洋>四二七 大海战五,响亮的耳光

四二七 大海战五,响亮的耳光

快速级,是英国为酷爱重炮的智利专门设计的一种二级战列舰,区区12000吨的排水量上,除了两门双联254毫米舰炮外,居然还加装了十四门190毫米大口径速射炮,其中每舷有五门炮廓炮,另外对角线安装甲板上还安装了四门。

论火力,再向一侧射击时,该舰拥有十一门200毫米级别的舰炮,平均射速也达到了每分钟两发,总弹药投射量比公爵级还多,更远超北极星级,这也是为了龙国章不想带三艘北极星的主要原因。

得益于英国优良的造舰水平,经过了漫长的一万五点海里后,两舰还能保持在16节的速度,所以在战前对这两艘军舰的定型是有很大争议的。

陈平坚持把它们定位为战列舰,因为它的火力强度已经超过了公爵级,接近大连级的标准,而龙国章和海军内部却坚持将它定位为装甲巡洋舰,依据是智利在订造这两艘军舰时要对付的目标就是阿根廷的装甲巡洋舰,而且两舰的主装甲带厚度只有120毫米,甚至不如靖海级。

而海军之所以这样选择还有一个私心,根据新海军条例,重巡是作为次级主力舰存在的,也就是说对付的目标是各国大型装甲巡洋舰,而不是战列舰,如果把这两艘军舰列为战列舰,那就意味着在进入混战时,他们必须由战列舰对付。

但龙国章手里只有四艘吉林级,这么多目标如果都要靠战列舰来打,根本完不成任务,所以把他们列入重巡后,大连级就可以对付。

最后陈平同意了这种区分,原因全都是因为从单舰实力上看,大连级远高于对手,所以没必要死板的遵守新海军条例。

所以当公爵号被两艘快速级打坏舵机不得不撤出战斗后,已经将留里克号打的甲板倾斜的奉天号立刻加速,从舰艏位置强行插入了两舰之间。

从后来发生的情况看,这是个极其危险的冒险,因为当时两舰间隔不过八千米,当奉天号强行插入时,四千米的射程意味着双方都可以打穿对方的装甲,而且快速级携带的还都是装药十足的英国炮弹。

从旅顺,到哭泣的黄金山炮台下那片浅海区,至今还有定远号的身影,虽然随后当时的太平洋舰队就以牙还牙也用偷袭的方式打爆全歼了俄国舰队,但北洋人却没有参与那一战。

那是所有北洋人心中的一个刺,虽然如今已经没有了北洋,但无论是刘步蟾还是林泰曾,亦或者是叶祖圭和萨镇冰,都早在等待着这一仗!

当皇太子号被瞬间点爆,当俄国最核心的五艘博罗季诺级战列舰相继瘫痪,这些北洋人甚至没有露出一丝微笑,他们的愿望就是彻底打爆所有俄**舰!

当公爵号以一敌二却被意外打坏舵机退出战斗后,可想而知当时见到那一幕的北洋系将领是多么愤恨。

一位好舰长,不仅仅需要能够点燃水兵的战斗**,也需要在最关键的时刻保持冷静,作为北洋系的代表人物,萨镇冰没有刘步蟾和林泰曾那样显赫,但也已经不弱多少,要不然也不能通过层层考核,接手新锐的奉天号。

两点四十分,奉天号发出最强的怒吼,三座炮塔首次同时指向了两个目标,一三号同时指向左侧的彼得大帝号,二号则锁定了圣彼得堡号。

在大规模交战中,单舰对付两个甚至是两个以上目标的能力极为关键,而大连级作为重巡,设计之初就考虑到了可能面临多个对手的问题,三座炮塔不仅让炮口指向性更加灵活,还重新布局了火控通道,首次在前后桅杆上布置了两套测距仪,而且还在安装了两个侧舷副炮测距仪,这就使得全舰拥有四个火力通道,最多可以对付四艘。

“开火!”

当两艘快速级携手逼走了公爵号还没开始兴奋,奉天号舰艏的两门主炮同时爆发出了怒吼,六团火焰带起的灼热硝烟还未散尽,第二轮炮击再次打出。

这就是第二代火控的优势,不再像以前那般打出一轮后测算距离,等修正后再打第二轮,第二代测距仪更先进,采用了阶梯式测距法,首先由测距仪解算出对手距离,然后在这个读数上增加一定距离,发射第一发,再根据读数发射第二发,最后根据读数减去一定距离发射第三发。三发的射程间隔相同,时间相近,可以根据弹着点快速修正弹道,使得舰炮不比停下来等待计算的结果,以达到火力的连续性。

当三轮急促的炮弹打出后,前测距仪引导1、3号炮位,后测距仪引导2号炮位,同时计算出了准确诸元,当奉天号与两艘快速级舰艏距离只有三千米的时候,已经获得了角度的三号炮位也加入了合唱。

两点四十三分,1、3号炮位打出了一次完美的跨射,准确的将圣彼得堡号罩在了弹雨下,三十秒后,一发254毫米穿甲弹,准确的钻入了圣彼得堡号的舰艉,根据后来的情况分析,这枚炮弹将之前公爵号的不幸完全还给了对手,因为在那之后圣彼得堡号的速度猛地下降到了10节,可见是打烂了一个动力舱。

五分钟后,这场一挑二的战斗进入了白热化,在穿越了两舰中央并打的圣彼得堡号失去速度后,萨镇冰居然再次下令右满舵,在两舰的屁股后面画出了一道巨大的u字后,再次从后面杀入了两舰中间。

密集的炮弹在三艘军舰中间穿梭,不仅仅奉天号打红了眼睛,就连两艘快速级再见到速度无法让他们离开后,也狠下心死战。


状态提示:四二七 大海战五,响亮的耳光--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