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看书>军事历史>调教太平洋>七二一 夜枭啼空(二)

七二一夜枭啼空(二)

@@@@@@@@@

晨,6点整。

第一炮击编队,旗舰河北号内。

当一向对军容不怎么在意的炮击编队指挥官方进来到舰桥时,每一位军官都瞪大了眼睛。

整洁的军装,严丝弥合的风纪扣,最让大家傻眼的是,一向被仍在角落里的白手套都被翻了出来,而且还洗的干干净净捏在了手里。

“看什么看,不用做事了吗?”

方进一眼扫开无数目光后,立刻询问道:“我们到哪里了?各炮位都准备好了吗?侦察机呢?”

“距离圣迭戈港水雷区还有3海里,各炮位已经准备就绪。”航海长在海图上指了下大概位置,道:“第一批护航战斗机已经开始起飞,第一波轰炸机大约一个半小时后可以抵达,给我们指引的侦察机,10分钟前就过去了。

此外,我们应该已经被发现了,因为侦察机抵达前,有一架美国飞机出现过,不过距离太远,防空炮没拦截下来。”

“没事,本来就不想瞒人。”

对被发现方进不仅没感到紧张,反而觉得是好事,事实上如果不是考虑到要用强袭圣迭戈作掩护,第一舰队早就可以摧毁这里了,也不会拖到今天。

从地理条件看,圣迭戈港无疑是美国西海岸最好的深水良港之一,一道天然堤坝将太平洋和海港分隔开,整个海港呈弯钩状,进出港内的弧形航道长达6000米,不仅狭窄而且因为弯曲无法加速直冲进入,加上美军在航道两侧布置了大量重炮,没有任何船只能够攻进去。

不过有利也有弊,和旧金山相比,圣迭戈港正面太宽阔,虽然军舰无法通过这道天然堤坝,但却可以轻松地靠近近海对准内部水道,所以美国不仅在这道堤坝上修建了大量岸炮,还沿着近海水域部署了一道近5公里宽的水雷区,试图隔绝来自海上的炮击,加上这一年来因为受尽飞机的苦,所以又部署了超过400门各类口径和高射机枪,再加上停泊在内的军舰可以提供火力支援,看上去似乎是固若金汤。

因为水雷区和海湾总纵深加起了超过38公里,这个纵深即使放在后世的二战时期,也意味着可以隔绝几乎全部的舰炮,但问题是,妖孽般的李大皇帝弄出了底部排气增程弹!

当初炮打纽约时,380毫米主炮携带的增程弹就可以打出48公里,而且美国一直认为李秀岩当初炮击时其实是进入了湾口的,加上增程弹只在新加坡使用过一次,所以并没意识到要继续加宽雷区。

虽然第一炮击编队装备的是口径略小的l50356毫米舰炮,但射程却依然可以达到45公里,这意味着除了湾底内部的第二道岸炮防线还无法企及外,其它整个海港都被覆盖在了炮口下!

4艘河北级,48门l50356毫米舰炮,每门炮备弹100枚,这次携带的也全都是600公斤底排高爆弹,一枚穿甲弹都没有。

这个配置开始让大家很奇怪,但等到任何下达后才明白过来,第一炮击编队要对付的根本不是有厚厚水泥钢筋包裹的岸炮,而是那些密布在各处,大都裸露在外的防空炮阵地。

近400门挺高炮和机枪,对航母飞行联队来说威胁太大了,所以要想最大程度减小飞机伤亡,就必须先解决掉它们,虽然靠四艘河北级还无法全部清除,但就算能削弱一半,也足以确保攻击机的安全了。

战舰开始横转,护航的驱逐舰已经散开保护,粗大的炮管开始一点点上仰,距离攻击机抵达还有90分钟,第一炮击编队要做的就是打完全部炮弹!

当舰炮仰到最大倾角的时候,圣迭戈港内已经出现了一道道火点,天空中瞬间就布满了炸开后的黑色烟团,仿佛开了锅一样。

由王牌飞行员驾驶的侦察机,不断地低空掠过吸引敌人防空火力开火,然后通过更高处观察的蜂鸟侦察机,再由侦察机发回战列舰,提供详细坐标,整个过程流畅而严谨,技术优势提前无疑!

“长官,这是第一批坐标。”

通讯参谋带来侦察机发回的第一批高炮坐标后,方进几乎毫不停顿的,就下达了全速开火的命令。。

6点15分。

晨曦,在刹那间就被爆开的火团吞噬,第一轮齐射从早已准备多时的河北级战列舰上打出,48枚高爆弹呼啸着冲向了40公里外的美国太平洋海军基地。

方进和所有军官都盯住了航海钟,从炮弹出膛到落地,需要51秒。

======

“咚咚咚……。”

“给我炮弹。”

弯钩状航道南侧的中央岛上,防空阵地内已经忙成了一团,8门47毫米高炮极有节奏的嘶吼着,被火药烤灼后有些焦黑的弹壳铺满了整个阵地。

听到叫喊,马利基连忙将装有六箱炮弹的小车直接推到了炮位旁,用力一翻将炮弹卸下后,又立刻转身向掩体内的弹药库跑去,几位炮手立刻将弹药箱全部打开,因为不可能等到战时才调整延迟引信,所以很多炮弹都是预先设定好的,必须将敌机的高度和弹药箱上的数字对应后才能使用。

马利基和十几位战友来回的奔跑着,炮弹似流水般在消耗,可让人沮丧的是,炮弹都快用了200枚了,居然一架都没打下来。

只因为那几架该死的中国飞机速度太快了,当你使用延时更长的引信时,它们呼啸着冲下来拉近了距离,等你换好距离更近的炮弹,它们却又突然拉高,飞行姿态也不是固定的,时而侧飞,时而翻滚,还不时


状态提示:七二一 夜枭啼空(二)--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