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看书>军事历史>隋唐争霸>319 碾杀强虏如斩草

横的怕愣的,愣得怕不要命的,这是说人,如果是马,那破坏力更加恐怖。这些突厥战马屁股上火被砍了一刀,或被火点着了尾巴,一个个发起狂来,这真是万马拼命,横行无忌,生生在尸山血海里趟出了一条大路。秦琼看到发狂的战马,还好他反应够快,让出了一条大路,不然后果真不敢想象。

瓦岗军也算幸运,这些战马本来就是列队冲锋,既然有路自然是顺路冲了出去。如果这些马呈一线冲过去,瓦岗军即使让出一条路,估计也会死伤惨重,到时候必然成为两败俱伤的场面。当然了,这几万突厥骑兵是完全残了,即使有些马能够侥幸活下来,因为长时间竭尽全力的奔跑,全都伤了根本,所以以后再也不能做战马了。反正这些马也不是苏烈的,跑出去了是突厥人的,跑不出去是瓦岗军的,不管是是过去还是将来,都和他没有一星半点的关系。但是现在就因为苏烈砍了一刀,可以说现在这些马是苏烈的,它们现在为他所用,帮他冲开了一条血路。

苏烈也没有想到这些马制造的声势这么浩大,犹如排山倒海一般就在瓦岗军坚如磐石的防线中撕开了一道口子。于是一马当先跟着发狂的马群就冲了出去,一边冲一边喊“冲啊!”。后面的唐军也知道这是唯一的机会,如果不能冲出去,恐怕不是死就是做俘虏。这两样都不是他们愿意接受的,死就不用说了,做俘虏一样,毕竟他们都是山西人,家里的妻儿老小还等着自己回去照顾。当然了他们并不知道瓦岗军对待俘虏的政策,如果知道的话,谁愿意拼命,早就投降了。因为投降后,想回家一样可以回家。这种让很多人诟病的政策,在后来越发显示出它的不同反响。让更多的人愈发觉得沈校长不是凡人,其实是沈校长知道太祖才不是凡人!

发狂的马群呼啸而过,瓦岗军有些人躲闪不及,也被马踩死不少。混乱中唐军随着马队冲出去不少,至于突厥兵很多都在马受惊后掉在了地上,零落成泥碾作尘,化作沃土肥劲草。华夏儿女多英豪,碾杀强虏如斩草。能够保持住身形伏在马上只有很少一些人,他们看到一个个同伴掉落马下,转眼间就化作一队肉泥,第一次对死产生了恐惧。原本以为这次来中原可以烧杀抢掠,却没有想到多次被瓦岗军杀戮。他们这时候早就不想着发财了,只希望能逃脱,免于一死。

虽然他们骑术精湛,但是受惊的马不可以常理推断。虽然它们都在向前冲,但是冲撞肯定会发生,尤其有骑手的马和没有人的马速度肯定不同,因此又有不少突厥兵哀嚎着做了肥料。这一切都为唐军做了好事,只是瓦岗军慢慢稳住阵脚后,又开始向逃跑的唐军射箭。这时已经有大半的唐军已经冲了出去,余下的被射死了一部分,大多都做了俘虏。

一口气跑了一个时辰,终于摆脱了瓦岗军,苏烈停下来清点队伍,一万唐军只剩下不到六千人了。不过,现在还不是哀叹的时候,危险并没有解除,苏烈领着残兵败将抹黑向虎牢关撤退。他不停地派出斥候,侦查前面的情况,害怕再次遇到瓦岗军。这些人再也经不起任何战斗了,刚才的一幕恐怕给他们留下了一辈子的阴影。人的生命脆弱的和小草没有什么区别,能活下来真是万幸!

当苏烈他们点起第一起火时,李世民他们早就守到了树林的外面。一个个严阵以待,等待瓦岗军冲过来时,给予他们致命的打击。可是前面的火越烧越旺,人嘶马叫声越来越大,可是却没有人冲过来。李世民觉得很奇怪,难道这些瓦岗军这么迟钝,或者说他们的军事素质这么差。突然遇到袭击,惊慌失措,不知东西南北像无头的苍蝇一样吧?很快他又听见喊杀声,打斗声,可是还没有人冲过来。

远处十分热闹,他们这里却十分寂静,看着大火烧红了半边天,李世民忍不住想过去看看。不过他知道千万不能冲过去,大火就要烧过来了。这时候不见瓦岗军冲出来,估计他们是不会过来了。李世民暗暗佩服李靖,他应该在大火烧起来时,没有逃窜,反而组织人手逆风而上,这样的话,虽然会烧死不少人,但是能避免全军被烧死。不过,李世民并不着急,有阿史那莫的四万骑兵,他相信没有人能挡住突厥铁骑。

听到远处越来越大的打斗声,李世民认为胜券在握,只是那火烧着烧着怎么不向前烧呢?今晚的东南风虽然不大,但是也不算太小啊,怎么会不继续向北呢?他才感觉到一点点热,还等着大热特热啊,这到底是怎么啦?这不对劲!李世民忽然感觉到。大火绝不会无缘无故停下来,一定是被什么挡住了。难道说瓦岗军早就有防备,他们一直防着自己放火烧林,那么他们还有什么后手呢?

越想李世民心中越发不安,要不要去增援苏烈呢?李世民这时候完全懵圈了,瓦岗军并没有如他预料的那样从树林里冲出来,他现在根本推测不出到底发生了什么。一个指挥官不明白战场的发展局势,他还能把控战争的发展吗?李世民甚至已经嗅到了失败的味道,不过他不相信他们会失败,他觉得他的计策万无一失。他乐观地想也许瓦岗军已经被苏烈和阿史那莫消灭了,于是决定派斥候去看看。然后他继续在这里守下去,如果确实没有人过来,他就会虎牢关为大家准备庆功的事。

又过了一会,听到前方的战斗声越来越激烈,李世民看到前面的森林还是寂


状态提示:319 碾杀强虏如斩草--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