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之前已经看得见的时候,他便不会再容许池寻活着,有一点老皇帝看得很清楚,那就是他的儿子没有一个人是池寻的对手,他自己活着还能够节制池寻。
但是等他死了之后,池寻想做些什么老皇帝的儿子们,没有一个人能够阻挡池寻,所以老皇帝去世之前一定会想尽各种办法,让秦王府所有的人为之陪葬。
利用完了,就打算让别人去死,这天底下哪有这么好的事,即使池寻瞒着黄舟挽还是知道了皇弟已经连发数道金牌,急召池寻回京。
老皇帝居然到了这个时候还顾着自己的颜面,不愿意把召回池寻的旨意写下来,只是用金牌传令,就是不想以后落下把柄。
只有这样,当秦王池寻奉旨回京,在回去的路上出什么意外,那都只能是一个意外,说不好皇帝还会亲自下发圣旨表示哀悼,给秦王池寻一个隆重的葬礼。
世上哪有那么好的事,一切都随了那些坏人的心意。
池寻回去京城,只不过仍然是悄悄回去,没有任何人发现他的行踪,本来骂秦王池寻早已经远离京城,即使要回来也不会那么快,所以要的就是这个时机,攻击器猝不及防,谁都不会想到池寻回来之后竟然是直奔皇宫,直奔东宫。
太子临死之前交给池寻1样东西,这样东西只是一个小木牌,但是这个小木牌能够号令太子所有的势力。
就是说太子在自己死之后,把自己所有的力量都送给了池寻,他支持池寻登上这个皇位,这是所有人都不可能意料得到。
太子一向孝顺有加,兄弟友爱,实在是没想到他最后居然是选了池寻,很多人恐怕都无法理解。
但是无论是池寻,或者是黄舟挽他们都明白太子为什么这么做,因为他是真的心怀天下,他知道如今的天圣,只有池寻能来拯救。
如果乱象频发,皇子们只知道争权夺势,天圣内部一定会产生暴乱,内乱一旦产生,边关势必告急,这是多年来一条不变的铁律。
那些外族人这么多年以来,一直对中原大地虎视眈眈,当天圣强盛的时候,他们自然俯首称臣俄语,当天圣一旦发生任何一点乱子,他们都会趁机打劫以及威胁勒索。
这么多年来天圣吃的亏实在是太大了,当今皇帝虽然云内正有胸,但是在边关之上,一直都不提战是指用缓和的手段徐徐图之,但是两国对立拼的就是战力。
没有坚实的军事力量,平日里送带多的礼物给外族人,无疑是喂饱了饿狼,引来了猛虎。
太子不是没有劝谏过皇弟,但是这位皇弟一向来都更习惯刚愎自用,并且不希望走先皇的路子,先皇当年最提倡的就是以战止战。
很多人都对皇上登基为帝心存不满,所以皇上不愿意走先皇走过的路子,那样好像是他成了先皇的学习者,这么多年以来,天圣的军队早已经不见当年赫赫威风,皇弟不重视军人,下面的人还会有谁重视,可不是拼了命的作践。
如果不是这么多年来边关时有侵扰,恐怕军队会更加不堪,朝堂之上文武相争,文官已经压制了武将将近十年的时间,那些武将早已经对皇上寒了心。
有朝一日,边关战事传来,那些被寒了心的将领,早已经倦怠的四肢,他们是否还能够领军作战的军队,赫赫王威,可以横扫草原,但是天天在鼎盛之时先皇去世,如若不然,如今必定四边太平,万国来贺,任何一个为君者都该有这样的向往,但是老皇帝没有。
对于老皇帝而言,似乎只要不走先皇走过的路就是最好的路,所以拼了命的求和,内修仁政,以为这样就可以超越先皇的功绩,可是他却不知道那些年先皇虽然忙着征战,就从来没有放松对国内的控制。
太平的日子过得久了,容易滋生贪腐,战争打响,皇上亲率军队带着将领们冲阵法,这不仅仅很好的混合了文武官员之间的矛盾,也缓和了国内很多压力,毕竟战斗之中,全国上下都要服从战时条例,服从皇帝的统一安排,政令上下一致才能够万无一失。
先皇就是利用这样的特殊时期,稳定了国内的商业农业。
毕竟战争一旦打起来,拼的就是钱财和物资。
集国内物资在一人之手,虽然这样的权力太大,责任也太大,但是先皇处理的真的很好,如果没有先皇打下的根基,皇弟想要内修政治,只不过是空中楼阁。
太子好歹在东宫,在一人之下的高处睥睨天下,这么多年来他暗地里面有很多势力,即使是连皇帝都不知道的,这就是当今皇上与太子的矛盾。
皇上希望太子能够展现出非一般的能力,向先帝证明他自己的儿子并不比先帝的儿子差,他们父子两个一定能够帮天圣走向繁荣昌盛。
但是每一个皇弟都会忌惮自己的儿子,毕竟太子比他年轻,比他强壮,这所有的一切都在挑衅着皇上的耐心,好在太子一直以来体弱多病,而皇上惯性还不至于丧心病狂,但是太子懂得什么叫做未雨绸缪,狡兔三窟,作为太子他也有很多事情是不能被皇上知道的,毕竟父子两个人的政见其实经常不符,而太子势必是要做出让步。
太子做出让步的原因很简单,因为他只是太子,还不是着天圣的皇上,所以即使有时候很多事情,他都不认为皇上的施政方针是正确的,但是他也只能够低头不语,可是有些事情太子既然知道了就不能不管,所以他必须要有一部分属于自己的暗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