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征记》
作者:血色珊瑚虫
第二十二章芒刺犹在背
“此时展开南征,大司马和尚书台有什么看法?”
“臣附议。”夕日作为北疆第一智将徐荣,已经在大司马这个位置上坐了十几年,可谓德高望重。近年来,随着天子的成长,徐荣也愈发的低调谨慎起来。除了坚定地维护军方的利益,并向天子提供军事参谋外,已经很少对朝政发表意见——关键时刻适当地站队,成了这位大汉最高军事长官最常做的事情。
尚书令田畴的考量,却不得不比徐荣深许多。他有些忧虑地奏道:“启禀皇上:今日朝廷虽然仓廪充足,粮秣甲杖战马等一应储备积存甚多,但毕竟已入西域作战,若再开战端,多处供给恐不能兼顾。南方诸贼虽屡有不臣,骚扰边境,然东起大海,西至巴蜀,要害重镇均在我手,并无大碍。故为国家打算,莫如对南贼施以羁摩之策,拖延时日,而一鼓剪灭西域之祸,然后迫荆、交、扬、益诸贼俯首就范;如其仍怀异志,思欲一逞,亦不难次第剿除。一旦大汉无西顾之忧,陛下即可以整全军南下,对南贼大张挞伐,以图全功,威加四海,谅彼蕞尔小邦,宵小之辈,偏处一隅,何能与天兵抗衡!以上种种,实乃臣之肺腑,恳请皇上明鉴。”
“田卿所奏,诚谋国之言。”刘朔点了点头,又问了一句,“列位臣工还有什么意见?”
殿上其余众臣子大都坚决拥护南征之事,只有几人在补给和路线等细枝末节上提出了一些意见。田畴本不是坚定的主和派,见殿上的声音如此统一,也就不再坚持。见此情景,刘朔的嘴角露出了一丝不易见的微笑。由于今日并非正式朝会,所以会议事先已经被限定了范围——也就是说,所有可能持有反对南征意见的官员都被拒之门外。这看似是主战派刻意作为,实际上却是大汉皇帝刘朔的一点小心思。“朕若不是为体恤民力而隐忍多时,如今天下早该一统啦。”自亲政以来,年轻的天子表面上不说,心底却一直对荆南、孙家和益州南蛮深怀不满。这些独立势力就好象扎在大汉身上的木刺,虽然不是什么大伤,却让人浑身不舒服。
朝廷与荆南和孙家之间,都曾立有一些和议:规定几家向朝廷称臣,派遣人质,年年进贡岁岁来朝。但这些并不是什么大不了问题,朝廷可以随时以惩治不臣等大义名分,单方面撕毁这些协议。只要协议的另一方完全消失,朝廷也就不存在什么诚信方面的问题了。
“既然如此,就拟旨吧。敕令征东大将军张辽入会稽,督扬、交二州诸军事,使持节,征讨孙氏。征南将军魏延入襄阳,督荆州诸军事,使持节,征讨荆南。镇南将军关羽入成都,督益州诸军事,假节,命益州牧陈好从旁辅佐,征讨益南。三路大军军需、犒赏、抽调、行军诸事,皆由丞相、大将军与大司马居中调度,协商办理。”
三位将军出列跪倒,领旨谢恩。
张辽奏道:“启禀皇上,正所谓南船北马,扬、荆、交三州都是水网密集之地,舟船便如战马一般重要。若无水师协助,纵有十万大军南下,亦难成事。臣闻江水(长江)水师编练数年,楼船、艨艟、斗舰共有千余,兵卒两万,日夜操练,已颇能战,臣请皇上恩准水师协同大军南征。”
“准奏。敕令江水水师一分为二,分拨给二位将军麾下。两支水师须各设都督节制,赵卿,有什么干练之才可用?”
赵云沉吟片刻,答道:“强弩将军(从四品杂号将军)甘宁、振威中郎将(从四品杂号中郎将)贺奇,整训江水水师三年,极为得力,且二人往日皆讨水寇有功,通晓水战诸事,可为左右都督。”
“甚好,准奏。”刘朔安排完南征诸事,话锋一转,“西征战事,自贵霜进犯以来,有何进展?”
大司马徐荣答道:“昨日到的消息,庞将军已将大军收缩于龟兹,将在他乾城下与贵霜展开决战。”
“哦,以庞卿之能,想来无失。那后援情况呢?”
“镇西将军马超的八千凉州铁骑已先期西进,其余一万两千步骑由安西将军(三品四安将军)马秋率领,并平西将军(从三品四平将军)程银所领敦隍郡边军四千人,也将不日抵达。”
“平定西域乃是国策,必须着紧,望诸卿体念朕心,虽有南征之事,断不可对西征诸事有所怠慢。”
刘朔会选择在这个当口对南方用兵,缘由起在数月之前:偏安交州的孙家这几年虽被天下讥为“与野人居”,却颇有了些励精图治的气象。孙权花了几年时间的努力,逐步控制住当地越人势力,并从谋臣之见,自山越人中选拔数万彪悍之士编练成军。山越人本来就凶悍善战,好割人首悬挂腰间以示其勇,快速奔走山涧之间如履平地,此番再得到正规的军事训练,更是如虎添翼。孙权本是枭雄,手中有了这支武力,心思自然就活泛起来。他尚不敢染指朝廷所属的扬州北部(扬州南部会稽、豫章二郡,此时尚有南部偏远几县在孙氏手中),而把目光投向了北边的邻居——荆南四郡。荆南四郡分别是长沙、武陵、零陵、桂阳,各由四郡太守掌控,组成一个松散的攻守同盟。四郡已有数百年未经战火,自黄巾之乱后不断接纳中原流民,垦殖至今,人口已达三百余万,在孙权的眼中,这片富饶的土地自然成了“王霸之资”。
孙氏暗地里集结兵马,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