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看书>军事历史>大汉帝国风云录>第二卷 乱世豪雄篇 第七章 风雷激荡 第二十节

北征军在曹操的指挥下,连续强渡清河、绛水河,在十二天之内推进了两百五十里,直扑信都城下。

接连不断的胜利让北征军将士信心倍增,士气空前高涨。

八月中,曹操在距离信都城三十里的枣亭中军大营里召集诸将议事。

根据斥候的探查,北疆军放弃了渤海郡的东光(今沧州)城,把兵力全部收缩到了渤海郡治南皮城一线。由于信都城方向战事危急,驻守南皮的北疆大将高顺、李溯已经率一万五千步骑大军渡过了绛水河,急赴信都城支援去了。目前南皮城内只有北疆大将吴雄和郭华的五千步骑。

曹操认为分兵东击南皮,杀入北疆军后方的条件已经成熟。

“现在,麴义、颜良、王当、文丑、张郃、高览、李溯等十几员北疆大将都已聚集到信都城下,近十万北疆步骑大军以信都城为中心扎下了连绵十里的大营。”曹操高兴地说道,“我们前期的猛烈攻击非常有效,不但把北疆军逼到了信都城下,还再次和他们形成了决战态势。另外,渤海郡、河间国方向的北疆兵力也都被这场即将开始的决战吸引到了信都城下。”

“在甘陵城时,我们想决战,但李弘不愿意。到了这里,李弘想决战,但我们不愿意了。”曹操捋须笑道,“从明天开始,北征军的东路攻击大军趁着我们攻击信都城的时候,急速东进南皮城。然后杀进河间国打下乐成,威胁北疆军的后方,伺机切断北疆军的退路。”

曹操的提议得到了刘表、田楷、刘备和马腾四人的赞同,经过一番商议,最后决定由左车骑将军田楷为东路大军的统帅,镇西将军马腾副之。

东路大军由一万青州兵,一万荆州军,一万徐州军,一万兖州军,五千关中铁骑共四万五千步骑组成。这四万五千大军如今都在绛水河南岸,并没有杀到信都城。他们南渡清河后,将顺着漳水河南岸向东急行三百里,直杀南皮城。

留在信都城下的三万兖州军和三万青、荆、徐三州军队将冒充十万大军,向信都城发起疯狂攻击,以策应东路大军展开奇袭。

第二天,北征东路大军十几员大将奉命赶到枣亭大营。

兖州军的夏侯惇、李典,青州军的邹武、田庸,徐州军的臧霸、孙观,荆州军的文聘、黄忠、魏延等人坐在大帐两侧,仔细听取曹操对东路作战的安排。

曹操和刘表等人最担心的就是东路各支大军之间的团结问题。所以曹操一再解释了让田揩出任东路大军统帅的原因。

田楷熟悉很多北疆将领,对他们的用兵略知一二。田楷熟悉铁骑作战,可以针对北疆铁骑做出很多有效的反击之策。田楷曾在冀州打过两年的仗,尤其对渤海郡一带的地形非常熟悉,这可以帮助大军迅速完成作战目的。

曹操、刘表、刘备三人一再告诫自己的部下,务必遵从田楷大人的军令,不能有一丝一毫的违抗。

诸将对战胜北疆军信心十足,轰然应诺。

郭嘉接着站起来,详细解说东路作战的部署,最后他说到了三个无法预测的可能会影响东路作战的关键问题。

一是北疆铁骑。

根据我们得到的消息,目前西路战场上有赵云、姜舞的塞外铁骑和张燕的两营铁骑。张燕的两营铁骑中,最厉害的是胡骑营,据说这就是当年北疆铁骑中最精锐的黑豹义从营。在我们的对面有匈奴人的右贤王刘冥统帅的匈奴铁骑,还有一部分就是公孙瓒从幽州带来的铁骑。按照我们的估计,冀州战场上大约有三万铁骑。

现在西路战场上的铁骑被袁绍牵制住了,而且邺城距离信都有五百多里,李弘即使要抽调铁骑支援,人数也有限。另外,李弘为了打击我们的粮道,肯定要命令赵云、姜舞率领铁骑频繁出没于我们的后方,所以赵云、姜舞支援信都战场的可能几乎没有。辽东爆发叛乱后,公孙瓒马上就回去了,他不可能一个人回去,幽州铁骑的其中一部分肯定被他带走了。

这样算下来,李弘能投入到信都战场上的铁骑总数应该在一万到一万五千骑。当然,这是我们的估计,也许实际数量会超过两万。

目前我们没有对付北疆铁骑的有效办法,只能利用战车阵和箭阵的互相配合,阻挡铁骑冲阵。所以,这次你们东进,虽然要抢时间,抢速度,但更要注意北疆铁骑的突袭,以防止朋亭惨败再次出现。

只要顺利打下南皮,大军迅速渡过漳水河北上,那么冀州战场的主动权就被我们完全控制了。

其次是渤海郡的地形。

渤海郡的地形虽然基本上是一望无际的大平原,但它的南部河流多,尤其是从磐河到东光这一段一百五十里的范围内,除了黄泛区外,大河就有四条,小河多达十几条。前年黄河决堤,部分河流改道,更是让这里的地形变得非常复杂。所以,大军进入磐河后,务必要保证距离,渡河的时候前后两军要互相保护,严防北疆军偷袭。

诸位大人可能认为这里复杂的地形同样会限制北疆铁骑,越危险的地方可能越安全,但诸位大人不要忘记了,这里是北疆军的地方,他们远比我们要熟悉这里的地形。只要北疆步卒利用河流把大军分割,被包围的将士们会被强悍的北疆铁骑撕成碎片。

铁骑就是一支利箭,它不仅可以在平原上发挥威力,在狭窄的战场上它同样能一箭封喉。

大军抱成一团走到东光后,前面就是一马平


状态提示:第二卷 乱世豪雄篇 第七章 风雷激荡 第二十节--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