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看书>军事历史>大汉帝国风云录>第二卷 乱世豪雄篇 第九章 逐鹿中原 第二十节

北月上,济阴郡,鄄城。

北疆军大兵压境,攻击的势头异常猛烈。

城楼上,兖州军士卒歪歪倒倒地坐在尸体和血泊中间,抓紧攻击间隙的短暂时间休息。血腥的空气中弥漫着一股令人窒息的惶恐和悲伤。

夏侯渊和王忠在几个亲卫的保护下,急步走上城楼。负责驻守北城门的军司马带着几个下级军官迎了上去,向两位大人禀报战况。

七天来,大军从苍亭退到东阿,又从东阿退到范城,然后又退到廪丘、鄄城,几乎是隔一天丢一座城池,士气极度低迷。夏侯渊本来想在范城多守几天,但等他看到城外密密麻麻的北疆步骑大军,马上便改了主意,率军继续后撤。面对北疆军潮水一般的犀利攻击,夏侯渊束手无策,只能一撤再撤。

“大人,援军到了吗?”那位军司马抱着一只受伤的胳膊,小声问道。

夏侯渊摇了摇头,伸手拍了拍满脸失望的军司马,安慰道:“接时间推算,高干的军队应该距离我们很近了,再坚持一段时间……”

“只要高干的军队赶到了鄄城,我们就能把北疆军挡在瓠子河以北。”王忠指着城下准备发动攻击的北疆军,非常自信地说道,“我们累,敌人更累。他们在七天内急行五百里,连克三城,体力已经到了极限,可以说是强弩之末了。”

他话还没有说完,城下鼓声突起,杀声如雷,北疆军新一轮的攻击开始了。

那位军司马和几个部下急忙丢下夏侯渊和王忠,向各自的防守地段跑去,“擂鼓,擂鼓……举起盾牌,小心箭阵……”

在惊天动地的轰鸣声中,鄄城上空的天色突然一暗,一片巨大的黑色箭云挟带着撕裂空气的厉啸,铺天盖地地冲了过来。

“走,走……”亲卫们拖起夏侯渊和王忠,向城下急撤,“快撤下去,快……”

当天下午,夏侯渊接到了高干的书信。高干说,北疆军的雷重烧毁了我的粮草,白马和濮阳两城岌岌可危,我不得不放弃支援,速返濮阳,请大人还是继续后撤吧。

夏侯渊很是愤怒,认为高干根本没有支援的诚意,“他的军队已经到了瓠子河南岸,距离我们不足百里,完全可以一鼓作气渡河北上。”

“白马和濮阳的安危非常重要。”王忠不同意夏侯渊的说法,“白马、濮阳丢失,定陶随即暴露在北疆军的攻击之下,我们也有可能被北疆军围歼在濮水一线。”

王忠一直坚持大踏步后撤定陶,对夏侯渊这种拖拖拉拉的作风极为不满。王忠再次提议放弃鄄城,抢在北疆军的铁骑没有封锁瓠子河之前,撤向濮水河。

北疆军推进速度极快,粮草辎重一时难以跟上,这严重制约了铁骑的攻击范围。另外,从范城到定陶的这几百里路程内,河道很多,这导致北疆军的铁骑一直不敢脱离主力大军太远,以免因为地形不熟而遭到攻击。这也是夏侯渊能一直安全后撤的主要原因。

“北疆军每次攻城的时候,都特意为我们留下一条后撤之路。”王忠说道,“北疆军这么做,显然是担心把我们逼急了,据城死守,迟滞了他们南下的速度。但随着大战的延续,粮草辎重供应的渐趋正常,距离定陶又越来越近,北疆军的铁骑将很快展开迂回包抄,力争在濮水河的南北两岸围歼我们,为他们夺取定陶获得兵力上的绝对优势。”

夏侯渊拒绝了王忠的建议,命令大军继续坚守。

在夏侯渊看来,曹操的军队回援到定陶和昌邑一线还需要时间。在曹操的大军没有回来之前,要想在定陶和昌邑挡住北疆军,曹仁需要做大量的准备工作,要征调民夫和屯积粮草军械,要把没有遭到北疆军攻击的郡县财物转移,要尽可能劝告百姓迁移南下。现在曹操需要时间,曹仁更需要时间。过早撤回定陶和昌邑一线,虽然能挽救数千将士的性命,但沿途郡县和百姓的损失将非常惊人。权衡利弊,当然是在保持兵力的情况下,步步阻击,竭力迟滞北疆军南下的速度为上上之策。

然而,到了晚上,斥候从城外送来了不好的消息。瓠子河上的咸城被北疆军攻占了,垂亭渡口方向也发现了北疆军铁骑的踪迹。这下夏侯渊急了。如果垂亭被北疆军抢先攻占,大军就被彻底围在了瓠子河北岸,想逃都逃不了了。

夏侯渊当即下令,连夜撤军,渡过瓠子河,撤到濮水河南岸的成阳城。

深夜,北军大营。

玉石、赵云、姜舞、司马懿等人围在地图前,商议明天渡河攻击的事。

“明天大军从垂亭方向渡过瓠子河后,一分为二。”麴义指着地图说道,“玉石和姜舞两位大人率军攻击成阳,我和赵云大人率军攻击句阳。”

“句阳距离定陶只有一百二十里,拿下句阳后,我们将渡过濮水河直接攻击定陶。考虑到句阳是定陶的屏障,曹仁在此应该屯有重兵,攻击难度将大大增加。”

“成阳城位于句阳城的东北方一百里,处在雷泽和濮水河之间,距离垂亭渡口很近,位置险要,对我们的粮草辎重运输和大军主力攻击句阳将造成很大威胁。现在夏侯渊的军队就在成阳,为了确保粮草辎重的安全和帮助主力大军迅速攻克句阳,玉石和姜舜两位大人将率一营步卒,一营铁骑包围成阳,把夏侯渊困死在成阳。”

“我们拿下句阳后。随即开始攻击定陶。”

“曹仁独木难支,必定要向成阳的夏侯渊求援。”麴义的手


状态提示:第二卷 乱世豪雄篇 第九章 逐鹿中原 第二十节--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