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看书>军事历史>三国重生之战神吕布>第八十四章 王者归来〔中〕

吕布亲自驾临,贾诩当然是不敢怠慢,也亲自迎到了大营门口来。

说起来他这个大营建的也是颇为有趣,正好是依着邙山背面不远处,刚好是能将雒阳那边望过来这里的视野遮挡住,这种只是平常的掩人耳目手法,在此时刚好能够起到奇效。

当然如果是从两侧看起来,却是一眼就能够望过去,须知道被吕布留在雒阳的大军总数有不下于十五万人,这么多人想要用化整为零的办法分散开来都不容易,反而容易造成军心惶惶士气下降的不良后果,所以贾诩在借助地利作为掩护之后,他反倒是将全部军马都集中在此处,安营扎寨而且扎根很深看起来倒像是做好了长久在此的准备。”

目前吕布麾下掌握可用可战之兵马,大致就是分布在并州、司隶校尉部、京畿一带以及冀州大部分郡地方。

这其中并州如今只是委派了各郡驻军,以作防守之用,唯一的例外便是在诸郡最北的五原郡北部边界地带,距离与鲜卑势力范围极近的那一部分区域中,有高顺领军在此驻守,除了千余名陷阵营人员之外,还有三万并州军精锐将士,自然就是为了防备鲜卑以及匈奴余孽这些异族势力,虽然对方真若要有心侵犯,这么多人也只能据地自守稍作抵挡。

而在冀州地区,除了赵云留下的一万精锐并州骑兵与三万董卓西凉降军,还有多半都是从韩馥以及袁绍他们那儿接收过来的降兵。不过此时高干、袁耀已经覆灭,袁谭率军进逼雒阳,还有袁尚则远遁幽州,可以说袁绍的势力在这么短的时间内便被他的三个儿子败坏的差不多,影响力也随之土崩瓦解,那些降军别说无人引领,就算是有人引领的情况下,那么低迷的士气即便是袁绍复活恐怕也无法改变,又哪里能够兴起多少反抗之意,能够对吕布造成什么麻烦呢?

再加上又有着和之前的田畴一般早对袁绍不满甚至在之前第二次诸侯联盟讨董的时候已经在与吕布暗通款曲直到吕布率军进攻冀州才最终联系上并暗中相投相助的黑山张燕。虽然明面上七并没有在覆灭袁绍的过程中出多少力。但实际上只有吕布、赵云等少数几个人清楚的是,张燕以及他的黑山贼在其中是真地帮了大忙,甚至袁绍之死他可以算上一小半的功劳,而吕布将他收编之后暂时不加理会。只让他们黑山军与冀州军队们互相制衡。只要没有走到一起他们就算闹的激烈一点也不算什么。当然从这点上来说,冀州的安定还任重道远。

接下来在京畿那一带的兵马数目并不多,几可以忽略不计。

现在吕布势力范围内人马最多的自然还是司隶这一片。除了作为三公之太尉,而且还是以武将身份就任那可就不是此前的那些实质上还算是文官的太尉可比,何况结合吕布自己的影响力,他的权柄可谓相当之重,对于司隶包括雒阳所在的都城辐射范围内的所有郡县地方驻守的军队、可以抽调出来的人马都有一个至少是名义上的统一调度权力,尽管这在名义上同样还需要上报皇帝通过,这也即是说如果吕布想,司隶内除了马超、李儒以及袁谭这几路敌人或是对手之外的兵马都可以指挥,也就形同于都是他手下的人马,这还不包括阎行带来的名义上也该属于吕布的金城军几万人。

不过这些人马大多都是数万数万甚至还有数千或刚过万这样分散开来,像是贾诩这边这样十几万人这么大一个军营可以说绝无仅有独一份儿了。

之前远远望着千百军帐相连那么恢弘的大营场景的时候,吕布心中都免不了带着些豪情和激动,这时候凑近了过来,置身于其中,更有一种颇为奇异的感受。

及至看到贾诩亲自迎出来,陈立等人紧随其后,吕布待对方一行人主动迎上来,扶住最前面第一个刚要行礼的贾诩一边还笑道:“哎呀,文和事情那么多,某只好亲自前来,还希望文和不要责怪本侯自作主张啊。”

吕布虽是这样不知是自责还是在拐着弯儿责备对方的语气,脸上却带着明显的笑意,贾诩自然听得出来也看得出来,心中知道吕布是想用这种方式宽慰他,让他明白吕布知道事情但并没有责怪他,这让贾诩禁不住心中一暖。

当然如果仅仅是这么点儿事,吕布也犯不着亲自上门来,而贾诩也是知道对方如此也是为了配合他的计划,毕竟,吕布那边肯定目标比较大,若是被暗中的什么有心人发现有异常人去拜访,可能会引发出些不必要的麻烦,倒不如就像吕布现在这样自己找上门来,至少他们甩开对方之后还能保持一定神秘性,令对方揣度不已却无法确定,自顾去伤神吧。

一边口中说着一些客套话,等到吕布又故作恼怒道:“贾文和本侯知道你拍马屁的本事高超,可如今是什么时候,再说你我之间还需要如此么?”

贾诩立刻告饶,苦笑道:“或许就像太尉曾经说过的话,江山易改禀性难移,诩生来就是这么个性子,改也改不了了,只能让太尉与诸位同僚多多担待了。”说着他居然还真的环过去对着其他诸位一一作揖,大家自然也各自回礼,一派其乐融融的样子。

当然贾诩略带自嘲的一番话同时也将大家都逗笑了起来,吕布也跟着笑着,心中却在想这贾诩果然非同凡响,即便是这样浓烈的战火氛围中,他也能够有利引导大家的心情向开朗那一面去,很多时候人的能力如何在这种小处也可以体现得淋漓极致,贾


状态提示:第八十四章 王者归来〔中〕--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