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看书>军事历史>明越坡>第四百八十六章 天命所归

众人虽然对“寨粮”之事讨论得非常投入,但此时,李善长、朱升、刘伯温三人还没有发表明确意见。这三人的意见才是朱元璋最为看重的。

自从上次应天事件之后,朱元璋越来越喜欢刘伯温了,他便直接点名让刘伯温发表意见。

刘伯温当仁不让,发表了支持取消征收“寨粮”的意见。刘伯温认为,现在我们的粮食已经比较充足了,而且屯田也取得了相当的成效。是时候采取一些收买民心的手段了。

要说这话是说到朱元璋心坎儿里了,他是一个有“大志向”的人,粮食与民心,孰轻孰重,他自然是清楚得很。只是创业之初,自己缺兵少粮,不得不征收“寨粮”。

谁知刘伯温的话还未说完,李善长就打断了他的发言,坚决反对取消征收“寨粮”。

李善长的这一举动倒是大大出乎朱元璋的意料。这哥们儿今天发言怎么这么积极?一般情况下,在这种重大事情上,他不会如此急着表达自己的意见的呀?

李善长的理由很简单,眼下我们只是取得了一小块地盘。日后还要继续开疆拓土,没有足够的后勤支撑肯定是不行的。而且这九字方针是朱升老爷子为吴国公大人精心制定的策略,岂能说废除就废除了?

李善长真是狡猾狡猾的。他顺带着把朱升老爷子拉上,说刘伯温这是反对朱升老爷子的九字方针。

其实李善长是不想让刘伯温在朱元璋面前得宠。上次刘伯温说得那一番主和派都该杀的言论,是深深刺痛了李善长的心。他不能眼睁睁地看着这个政敌渐渐发展壮大。

朱元璋见刘伯温与李善长二人争执不下,而且李善长还搬出了朱升老爷子,便索性问朱升老爷子,他怎么看待这事儿。

李善长本以为朱升老爷子肯定是要赞同他的意见的,毕竟自己刚才是“向”着他嘛!哪知他这次可失算了。

朱升老爷子表示,这征收“寨粮”确实为咱们行军作战提供了坚强的后勤保障,但征收“寨粮”确实又会有损民心。这“寨粮”还要不要继续征收,他还真是一时拿不定主意。

不过他可以肯定一点,不能因为胡大海这次在信州免除“寨粮”而受到惩罚。如果这一次要不是胡大海如此举动,这信州现在肯定就不是咱们的地盘了。

李善长没想到朱升老爷子是这么一个模棱两可的表态,既不赞成停征,也不同意继续征收。

可朱元璋从朱升老爷子的这番话中听出了另外一种声音。那就是朱升老爷子说的,胡大海绝不能因此事受罚。

站在朱升老爷子的立场,如果明确表态赞成停征“寨粮”,那就是表明自己的九字方针现在已经该废除了。任谁人也不会说出这种打自己嘴巴的话。

朱升老爷子既然说出不能惩罚胡大海的话,那言外之意就是赞同胡大海在信州的免除“寨粮”的做法。

朱元璋正在思索着如何处理这事儿,刘伯温又插话道:“朱升老爷子的九字方针,为我们这几年来的发展壮大确实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有些政策得及时作出调整。”

刘伯温说出这话,朱元璋笑着问他,应该怎么调整。

刘伯温先是洋洋洒洒地说了一通取消征收“寨粮”的大道理,接着提出以后的军粮主要靠屯田来解决的方针。

刘伯温说道,眼下战乱四起,各地流民也是越来越多。如果我们能把这些流民编为屯民,将他们安置到咱们攻取的一些地盘之上,那可是一举多得。

这第一,有了这些屯民给咱们种地,咱们的军粮就会越来越充足。

这第二,让这些流民稳定下来,就不会在咱们的地盘上滋生事端,有利于咱们的政权稳定。

这第三,这些流民转变为屯民之后,我们可以采取抽丁的制度。让其中的青壮年能成为咱们兵源的一个来源。

要说这事儿是说到点子上了,朱元璋也正有此意。

刘伯温边说边观察朱元璋的表情,见他越来越高兴,便把话题突然一转,说到了称帝的事情之上。

刘伯温继续侃侃而谈道,朱升老爷子的“广积粮”方针,我们只是做出一点小小的变动,将积粮的方式由征收“寨粮”改为屯田而已,并不算是真正的改变。但他老人家提出的另一个方针,我认为倒是应该改一改了。

说到这里,刘伯温端起茶杯喝茶,倒不往下说了。

众人听刘伯温说到这里,都是一愣,包括朱元璋在内。在场的也就朱升老爷子没什么表情变化,因为他已经知道刘伯温要说什么了。

朱元璋见刘伯温突然不往下说了,便催促道:“你说朱老爷子的有一条方针得改一改了,你倒是接着说呀!大伙儿都等着呢!”

刘伯温清了清嗓子,继续说道:

“我说的要改一改的方针,就是‘缓称王’这一条。眼下,咱们击败了刚刚改朝换代的汉军,士气旺盛得很。

如果此时吴国公大人能宣布脱离龙凤政权,在应天称王,那必将有不少有识之士前来相投。

连陈友谅那跳梁小丑都敢自称“汉王”,东边的张士诚也自称“诚王”,咱吴国公大人有什么不可称王的?

如果咱吴国公大人称王,这国号我都想好了,就叫‘大明’。”

此话一出,众人都是来了精神。刘伯温这是公然劝进呀!如果朱元璋真是允了这事儿,那他刘伯温可是头功呀?

这可不行!这拥立之功的好事,


状态提示:第四百八十六章 天命所归--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