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并没有被顺利拿下池州和安庆而冲昏头脑,毕竟镇守池州和安庆的虽然是陈友谅的嫡系,但都是名不见经传的角色。但镇守小孤山的傅友德和丁普郎则大不相同,这二人是早就声名远播了。
虽然朱元璋对傅友德和丁普郎二人是相当重视,但众将并未被傅友德和丁普郎二人的声名吓倒,都是纷纷请战。
正是因为傅友德和丁普郎是曾经徐寿辉麾下的“四大金刚”,那就算不上陈友谅的嫡系,自然就成了朱元璋要努力争取的对象。
也正是因为想着收服此二人,朱元璋才对小孤山如此重视,召开了阵前军事会议。
会上,众将是很快达成了一致意见,稳扎稳打,进军直逼小孤山。不过,大军到了小孤山一带,并不急于进攻,而是以攻心为上,最好是能派人到小孤山敌军军营中去交涉一番,争取说服这二人。
虽然在一年之前,康茂才曾奉朱元璋之命去过小孤山,傅友德和丁普郎当时也并未就此事发表任何意见。但这一次再去说降,情况就完全不一样了。
因为康茂才当时只是扮作普通人,而且是秘密进行,傅友德和丁普郎不会担心被陈友谅发觉。因此好酒好肉招待康茂才是一个正常人都会作出的举动,毕竟在那个动荡的年代,多给自己留条退路有什么不好呢?
这一次再去招降,那是什么情况呢?
朱元璋兵临小孤山,两军交战一触即发。站在傅友德和丁普郎的角度思考这个问题,这一次来人说降,相当于就是最后通牒,如果他们两人不降,对面就要开打了。
在这种情况下,傅友德和丁普郎就有点被迫投降的感觉。如果他们两个脑子一热,不接受这种受迫投降,杀了说降之人,与朱元璋开战,也是相当有可能的。
另外,这次朱元璋兵临城下,派人过来说降,那就是明目张胆地进行的。即使傅友德和丁普郎二人不答应投降,陈友谅也必定会知道此事。
如果傅友德和丁普郎不降,那就必须杀掉来说降之人,以向陈友谅表忠心。如果不杀掉说降之人,他们两个以后在陈友谅面前也是没有办法交待的。
也就是说,这一次降,是有相当大的生命风险的,与一年之前的康茂才说降有着天壤之别。
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当说到了这降之事,大家就都不发话了。因为这事儿搞不好就把自己小命儿搭进去了。虽然自古有“两国交战,不斩来使”之说,但在现实中,经常有拿对方说降之人祭旗的事情发生。
正在众人都没开口之际,常遇春自然是不肯放过这个机会。他立即向朱元璋请命,他愿意以先锋官的身份去敌营中劝降。
常遇春一出来冒这个泡,许多人都是松了一口气,他们生怕被朱元璋派降。并不是说这些人贪生怕死,而是这些人觉得要是死在说降的过程中太憋屈了。
朱元璋手下的这些将领,有许多人都是不怕死的,但是那种不怕死是指在两军对垒的战场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