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十九年前六月初的一天,那是一个阳光灿烂的午后,一个六七岁的小男孩站在摇篮前,指着篮里沉睡的幼小婴孩“控诉”道:“弟弟太懒了,大白天的就知道睡睡睡,都不陪我玩的!”
榻上少妇转眸,不禁宛尔:“远儿你像他那么大的时候……也是如此啊!”
“是吗?”小男孩趴在摇篮边沿托着下巴,皱着小眉头看向“小懒鬼”,“我怎么一点也不记得了?”
自从爹爹回乡,除了亲手执勺喂刚刚产下弟弟的娘亲吃补身子的羹药,以及坐在摇篮边摇着弟弟进入梦乡之外,做的最多的事就是指点自己练功夫了!而自己也很勤奋,爹爹说蹲马步半个时辰,即使蹲到双腿酸涨非常,他也会咬牙坚持到最后,这样的自己以前也会像眼前这个贪睡的“小懒鬼”一样懒?
听到熟悉的脚步声,男孩回身,眼睛一亮:“爹!”
来人高大威武,小跑到他近前的男孩只有他腿根高,他蹲下身子,一把揽住了孩子,用胡茬蹭了蹭孩子柔软的额发,对着榻上少妇犹豫地开口:“夫人,我明天就要启程去边关……”
“啊……”榻上妇人闻言一惊,不觉皱起了纤眉,“不是要到这月底才回去的吗?”
纵使在嘴上说不要因为家事耽误国事,但他能回来,她真的很高兴,之前得知他能在家中待到孩子满月,更是喜出望外。
在她的观念中,男人以事业为重就是负责的一种表现,尽管这样使他们夫妻聚少离多,但他一旦回来都是尽力补偿般地对她和孩子好,这让她坚信--在他心里她和他们的家始终占据着重要的位置。
男子松开怀中的孩子,放轻脚步走到少妇榻前,将她不自觉抓紧床褥的纤手放入自己的大掌中:“可是……边关有战事,我不得不提前回去!”
眼光由交握的手转向摇篮中熟睡的婴孩,少妇咬了咬嘴唇:“那……孩子还没有名字呢!”
她知道他下定的决心她更改不了,也不想因为“不舍”的羁绊而碍了他的前程。
只是孩子出生也有近五日了,每次提到给孩子取名,他总是说还不急,多给些时间让他好好想想。
如今,他启程在即,孩子的名字也该定下了。
“这孩子……”男子沉思片刻,缓缓地道,“从‘思’字辈,取名为……‘征’!”
“思征?思征……”少妇轻轻重复着这个名字,颤声问道,“可是‘出征’的‘征’?”
呵,他是用这种方式来告诉她,他很看重这次“出征”吗?
男子握紧掌中有点僵硬的纤手,解释道:“男儿志在四方,我当初‘投笔从戎’为的就是跳出这‘宦海深深’,在战场靠自己的真本事功成名就!”
“我希望我的孩子也一样!”他另一只手搂住不知什么时候靠上他腿边的大儿子,转首轻轻吻了吻他的额头,“不要在我的荫庇下成长,要懂得‘志存高远’之‘远’,也要懂得‘永在征程’之‘征’!”
怀中的孩子一扭身,双手环上他的脖颈,疑惑地问道:“爹爹,不是说还要多教孩儿一个月功夫的吗?”
男子歉疚地拍拍孩子的后背,轻声劝慰道:“先按爹爹告诉你的坚持去做,远儿不要急,先打好功底……”
孩子放开双臂,比划了一个抽刀的姿势,豪气地高声道:“爹,远儿也想去边关打仗!”
孟思远当时毕竟还是孩子,本性里喜欢新奇的事物,不喜欢一成不变的日子。他对爹爹描述的烽火战场他很是感兴趣,因为那里有几天几夜也讲不完的故事,他也很希望有一天自己能成为某个故事中那样的英雄,运筹帷幄之中、或是冲锋杀敌之间,成为万众景仰的人!
男子见状一笑,把正以希冀的眼光看向自己的孩子搂得更紧,解释道:“远儿还小,爹答应你--等你十五岁时便带你出征,可好?”
“嗯,好!”豪气的“小大人”又恢复往常乖巧的模样,把小脑袋靠在父亲宽阔的胸膛。
男子一手眷念地握着妻子的手,一手温柔地搂住孩子的肩。
他垂下长睫,眸瞳里闪过一丝异常复杂的光,那是哀伤、无奈、担忧混杂在一起的复杂心绪。
其实,这次奔赴边关,并不是受上级命令,而是他主动申请的!
那时的他不过是前朝边关驻军中一个骑射营的营副,在营中属于可有可无的尴尬位置,无关战事大局,竟没人想得起在战事时通知他回归。
而那一年的五月底,据边关来报,北燕关驻军中的副将奎元青在胡骑的一次突袭中失踪,而这个奎元青正是孟文天的发小,他们一个主武,一个主文。
意气风发的两人曾一同迎着初春的寒风来到京城,一个参加武试,一个参加文试。
幸运的是参加武试的奎元青得到了当时大将的青眼,派驻边关历练三年,还承诺他期满则调任至关内武将之职。而孟文天就没有他这么幸运了,即使进了三甲之列,但因当年文官编制已满,需要等待职位空缺!
孟文天在赋闲一年后才知道,当年并不是没有合适的官职空缺,而是因为高官贵胄的亲眷占据了大半的空缺,而且是其中的“肥缺”!
他一气之下“投笔从戎”,投奔了正在边关风生水起的奎元青,当初的发小虽然让他从普通士兵做起,但也给予了适当的照顾,至少让他免于受长官无理欺压之苦。
……
“元青,你究竟在哪里?”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