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看书>恐怖悬疑>千万不要去故宫集>第二十六章 :袁子聪的苦衷(上)

柳庄先生虽然在江湖多年,实际上却是个很天真的人。他虽然看出和尚将来必然会有可怕的举动,但柳庄先生却不认为和尚的行为会和他有关,也就把自己的种种经历都跟和尚说了,又把铜镜给了和尚把玩。

和尚接过铜镜后,先是一脸的惊异,接着就对柳庄先生说:“我有一句话,要告诫袁兄,你一定要切记。”

柳庄先生见到和尚一脸严肃,知道事情肯定关系重大,于是摆出了一副认真聆听的模样来。那和尚接着说:“这面镜子,和袁兄所经历的种种,都关系到天下大势,如果袁兄想一生平安,最好现在就回家去,把镜子藏好,若是将来有除我之外的人打听起这件事来,袁兄一定不要承认,最好遇到这类人之后,立马搬家。”

柳庄先生精于相术,自然看得出那和尚一脸恳切,绝不是在胡说八道,只是这和尚既然知道镜子的秘密,却又不肯说破,让柳庄先生有些郁闷,于是他对和尚说:“大师,我和你相处数日,自觉非常有缘分,所以我对大师是知无不言,也希望大师能对我言无不尽……”

就在柳庄先生想要追问镜子的秘密时,和尚却摆了摆手,说:“若是别的事情,小僧自然会言无不尽,只是眼前这件事,现在还看不出分晓来,明天小僧就要出游,将来若是我有缘与袁兄你再见,到时这镜子的秘密也就可以让袁兄你知晓了。”

柳庄先生看那和尚脸色阴沉,连嘴唇也微微变了颜色,他就知道这是和尚在下一个极大的决心。他自从经历了那场怪异的事情后,为人已经低调了很多,也没了凡事强求真相的心思,见到和尚不说,他也就不再追问了。

他气恼和尚说话说一半,心里十分别扭。到了第二天,柳庄先生就告辞走人了,他却不知道,他走之后,那和尚也离开了嵩山和尚受了洪武帝朱元璋的邀请,去了京城。而后他寻了个机会,接近了朱元璋的儿子燕王朱棣。

后来和尚随着燕王朱棣去了封地北平,燕王朱棣并不是朱元璋的长子,没有皇位的继承权,本来他只是诸多王爷之一,在朱元璋的长孙建文帝朱允炆继位之后,朱棣也只有老实当个王爷的份。

可这时候之前的那僧人却向朱棣推荐了两个人,其中一个是算命先生金忠。这金忠也是个很厉害的算命先生,更巧的是,他落魄时曾经被柳庄先生救济过。僧人向朱棣推荐的第二个人,就是柳庄先生。

之后的事情史书中都有记载,朱棣和那僧人一起策划叛乱,居然以北平一地的力量,击败了当时坐拥天下的皇帝朱允炆。朱棣就是后来的明成祖永乐大帝,而那和尚则是后代口中的黑衣宰相姚广孝。

不过史书并没有记载一些细节,比如柳庄先生被带去北平城之后,曾经和姚广孝有过一番密谈。姚广孝的目的很简单,他希望柳庄先生能把那面镜子交出来,因为那面镜子是造反成败的关键。柳庄先生期初不肯,他觉得天下才太平几天,怎么能又起叛乱呢?

而且如果叛乱是因为他才会扩大的,柳庄先生就真是要无地自容了,可后来不知道是因为什么原因,柳庄先生还是交出了那面镜子。柳庄先生的笔记里并没有记载这件事,他只是说姚广孝并没有威逼利诱,而是说了个让他不得不拿出镜子的理由来。

镜子被交出后,由当时一位非常有名的大匠铸造成了两枚印章,柳庄先生把两枚印章的样子画在了笔记上,这两枚印章的样子,居然和老左笔记中,对那枚金印的描述十分相似,印章铸成之后,就被秘密送出了北平。

至于印章之后被用来干了什么,柳庄先生就全不知晓,他只知道印章肯定在这场被称作靖难之役的叛乱中起到了极为重大的作用。以至于这场叛乱以极快的速度成功了。朱棣得了天下后,并没有亏待柳庄先生,除了常规的封赠外,朱棣还给了袁家一样东西。那就是两枚印章中的一块。

我看到这一处记载时,眼睛都直了。我当时的表情一定很古怪,八成是集合了疑惑,镇惊等等情绪于一体的,虽然我是出了名的面瘫,但想必那时候我的表情也是很精彩的。

以至于袁子聪看到我的表情后,呵呵一笑,说:“你继续往下看,后面的内容更精彩。”

笔记后面则记载了柳庄先生的晚年生活,和当时那多数从龙之臣不同,柳庄先生的晚年都生活在一种忧惧的心情中,他经常会仰天长叹,他曾经很多次想去找姚广孝问个清楚,让姚广孝告诉他,到底那面镜子是做什么用的。

可他又不敢,朱棣是个很可怕的人,做了皇帝之后,他就成了一个很可怕的皇帝,很多朱棣曾经非常信任的臣子,就因为一些言语细节上的问题,就被朱棣置于死地了,而姚广孝也在朱棣登基之后,过上了半隐居的生活。当时的人都认为姚广孝是个谦逊的人,他之所以深居简出,是因为不居功。

柳庄先生却知道,姚广孝是在避嫌,他是除了朱棣以及柳庄先生之外,唯一知道那印章真相的。那时候当初铸造印章的大匠、曾经经手过印章的一些兵卒将领,都已经去了另一个世界。柳庄先生也不清楚,为什么朱棣会留下他,这点他一辈子都没有想清楚。

笔记到后面,基本都是柳庄先生的絮絮叨叨,他很后悔自己带出了那块金属,写了很多类似于自我检讨的东西。不过我比较关心的是,他到底去了哪座山,那个出现怪物的山到底


状态提示:第二十六章 :袁子聪的苦衷(上)--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