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究明朝灭亡的原因,要从张居正说起,本来从夏言、徐阶到张居正,已经形成了非常好的传统,如果张居正能够像夏言和徐阶那样物色一个能够接替自己的人,然后选择一个合适的时间急流勇退,他自己不但可以善终,明朝的社稷还可以延续很多年。遗憾的是他没有这么干,他直接把皇帝本人当做可以接替自己的人,这个想法简直太疯狂了,皇帝当你的替手,你是什么人?难怪他曾经洋洋得意的说自己不是宰相,是摄政。因为张居正把万历当做替手培养,产生严重的后果,许多人质疑的用心,认定他不是一个正直的人。这种质疑就是后来清流膨胀的开始,万历皇帝利用清流的力量清除张居正留下的余毒,这给了清流空前的发展机会忠于他们开始与皇帝对着干了。清流在嘉靖年间就曾经展示过自己的力量,只不过它失败告终。
清流在对抗皇帝的过程中不断扩大自己的影响,维系他们的是一种教训价值观的东西,他们活在虚妄的世界里,幻想着可以用一种极为简单的办法让天下太平。其实很多贴着清流标签的人并没有自己吹嘘的那么正派,他们背地也干一些偷鸡摸狗的事,甚至连普通人都不如。许多整天在指责别人的人,自己却乱七八糟。被清流排挤的人被迫向一个太监投怀送抱,认他当干爹。其实这些人也都是一些文化人,他们难道不知道这样不光彩?只是没有办法而已。清流也好,太监也好,这些人都给明朝非常大的伤害,不过晚明的时候真的是气数已尽,任凭谁也救不了它,从万历之后,皇帝要么是短命鬼,要么十个木匠,崇祯皇帝时刻处在深度焦虑之中,他面对的困难远远超出了他的能力,其实同样的问题,如果是朱元璋来面对,会发生什么。
很有可能你也看不到奇迹发生,因为朱元璋在位的时候,也是整天都在杀人。崇祯即位的时候才十七岁,一个高中生,他不能给明朝带来希望。办了魏忠贤已经是人间奇迹了。闲话说了太多,书归正传,涂山之会忠于到了正日子,大禹王来到现场,清点人数的时候,发现南方有一位诸侯还没有到,大禹王不动声色,会盟仪式结束之后,他宣布了一个新的决定,正式将宇内划为九州,分别是冀州、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豫州、梁州、雍州。并且公布了一个计划,他要铸造九个大鼎,象征天下九州,成为象征天子权威的重器,他下令让每个州都必须进献铜,如果那个州的诸侯拒绝这么做他会面临着非常严厉的制裁。具体会面临什么样的制裁,他没有说。
那诸侯在突涂山之会结束了,才来到现场,向天子表达了歉意,说明了原因,以为就没事了,当时很多人都这么想。大禹王面无表情,听他说完冷笑一声,说:“如果天下的诸侯都跟你一样给自己找个理由迟到。涂山之会还能按时举行吗?你分明没有把我的旨意放在眼里,半年前我就发了上谕,你居然还能迟到,还能找到借口,你太可恶了,我若是饶了你,在场的诸侯谁还会把我的命令放在眼里。”那诸侯还想为自己辩解,大于一挥手说:“拖出去杀了。”不由分说,他就被两个壮汉拖出去弄死了。众人立刻就傻眼了,大禹王接着说:“你们给我记住,如果能遵守我制定的规矩,咱们好君好臣相安无事,若是不能遵守我指定的规矩,就不要怪我翻脸无情,天子如果不能节制诸侯,还做什么天子。节日此人伏诛,他的儿子仍可以继承他的位置,置于由他的那个儿子来继承,容我以后再定。”
这个时候诸侯们一口气,大禹王接着说:“如果有人索性不理会天子的召见,我就会发动兵马就打他,一旦城破,他的一家老小将全部被杀。凡是支持他反抗天子的人,也格杀勿论。”他口中每一个杀字落在地上似乎都能够砸出一个大坑。之后大禹王离开现场,给诸侯送行的事交给启。启虽然没有嗣君之名,却有嗣君之实。这其实很像某孤岛上发生的故事,大先生做道上的大统领,小先生做阁揆,名义上的阁揆却是一位老先生,老先生的年纪比大统领还要大,所以明眼人一看就知道将来继承大统的一定不是那个名义上的嗣君,真正的嗣君是阁揆。为什么大先生要安排自己的儿子做阁揆呢?他的微妙之处就在于嗣君这个位置没有办法做出政绩、积累人望,而阁揆这个位置可以。读过历史的人都知道嗣君难做,许多人等不到即位的那一天就被干掉了。
大禹王的想法与岛上的那位大先生一样,与其让儿子做嗣君,承受流言蜚语的攻击,不如让他做阁揆,这样他可以避免遭到攻击的同时,一点点做出政绩,积累更多的人望。大禹王的一片爱子之心,让很多人感动不已,当时很多人都盼望这自己也能够有这么一个好老子。相国已经渐渐感觉到了大禹王的用意,他有两个选择,要么赖在相国的位置上不走,最后被赶走。要么主动递交辞呈,经过内心的一旦斗争他决定主动递交辞呈,这样不仅可以保住自己的体面,还可以给自己的儿子进身的机会。大禹王却没有准他的辞呈,这让他很纳闷儿。你既然不想让老子干了,又不准老子的辞呈,到底想怎么样?这个问题其实并不复杂,所以很快他就想明白了。
于是第二次递交辞呈,大禹王还是不准,他就想大禹王是不是真心在挽留她呢?经过再三确认,没有这回事。因为朝会的时候,大禹王看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