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看书>玄幻奇幻>古国物语>第八单元第二百七十八节
道,这是皇帝才有的待遇。大部分人都要面对这样的窘境,晴天尘土飞扬,雨天道路泥泞。当然当时人们的生活,在现代人看来是非常不方便的。即便是作者小时候,大多数人的身上都是有虱子的,每天夜里,母亲就会在等下帮我们寻虱子,指甲盖儿上沾满了虱子的血。严格来说,作者不是一个由洁癖的人,但却有一种类似洁癖的心态,如果自己居住的环境非常整洁的话,那将是一件非常值得高兴的事。总之一个现代人去了那个时代,一定会有各种不习惯,今天很多人普遍玩的游戏在过去是玩不了的。你之所以对古代有一种莫名的向往,不是因为那个时代真的由多吸引人,而是因为你把现实中得不到的东西都放在了对古代的想象当中。

许多事情因为成为过去而变的美好,因为回忆从来不是一种写实的东西,它不像是监控录像一张,如实的记录每一个瞬间,回忆是经过剪辑经过编辑的,同样一件事,在不同的人的回忆里,完全是不同的样子。所以你不要对自己的记忆有太大的信心,认为那就是真相。但是相对于别人的记忆,自己的记忆明显要靠谱的多,至少他可以完整的体现你的利益。当然如果每个人都这么想,所有人都将陷入巨大的迷茫和痛苦当中。杨朱是作者非常喜欢的一个思想家,他认为如果每个人都不为天下的利益放弃自己的利益,那么天下就会太平。这种说法要成立,他有一个前提,每个人都是自私同时又高度理性的人,追求自己的利益,却不谋求原本不应该属于自己的利益,这是一种理想的状态,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看到的人几乎百分之百不是这样的。

举一个最基本的例子,清晨每个人都急着去上班,每个人都想要以最快的速度到达单位,如果每个人都只顾自己着急了,后果就难以预料了。但不能因此否定杨朱的学说,因为人思想状态不是静止的,比方说人们因为只顾自己着急,在道路上横冲直撞,付出了非常惨重的代价,那个时候人们就会坐下来谈论要不要制定规则,因为人们的利益不止有金钱,有梦想,还有安全。如果在一个社会里,人们可以为自己的利益聚在一起心平气和的谈论,最终能够形成一些人们共同遵守的乡规民约,这当然是非常美好的一件事。只要了解了这个问题,你就明白,说服人们放弃自己的利益,动不动就指责别人自私是一件多么卑鄙的事。这个道理是作者在年纪很小的时候是不明白的,在那个时候,作者羞于提及个人利益,好像一个人说自己的利益有多见不得人似的。

其实那些动辄就拿公共利益说事的人,他们真的那么不在乎自己的利益吗?不,他们只是不在台面上说而已,实际上这些人的算计一点也不比别人说,这种人就是典型的伪君子,作者曾经是这样地人而不自觉,还莫名的觉得自己很高尚。列位看官切记,在一个地方,如果人们普遍羞于谈论自己的利益,每个人一张嘴就说大家的利益,国家的利益,说明这个地方不正常。因为所谓大家的利益,国家的利益,都是要服务于个人利益的。强调为了大家的利益放弃自己的利益,这是一种非常荒谬的利益。在杨朱描绘的理想社会里,你有权力追求自己的利益,别人也有追求自己的利益的权力,你们彼此都要尊重这种权力。如果杨朱的思想能够被大多数人接受该有多好啊!作者不太喜欢墨家的说法,那简直太疯狂了。

他们对理想的描绘也有一个美好的初衷,每个人爱别人,如同爱自己的亲人。推崇贤德的人,不为了自己的利益相互攻击。墨家是主张人们都应该相信鬼神,有所畏惧。杨朱反对侵犯个人的利益,而墨家也提倡完全不要个人利益。每个人辛勤耕种,为的是自己能够填饱肚子,而不是为了把自己的劳动所得交给别人再分配。纳税不是因为干这个很光荣,而是要用纳税来做交换,如果没有得到相应的服务,凭什么纳税。在杨朱描绘的理想世界里,那些生活无着的人,是不是会得到应有的援助呢?从概率学的角度讲存在两种可能,一时对他们进行必要的救助,而是让他们自生自灭。你认为这两种做法哪一种更符合你的利益呢?如果你只考虑眼前的利益,当然应该让他们自生自灭了,因为救助他们就意味着要多纳税。

如果你能够考虑的更长远一点,世事无常,谁都有落难的时候,如果今天形成一种扶弱济困的风气,假如有一天你遇到麻烦,也可以得到相应的救助。墨家的思路与杨朱的思路完全相反,一个人如果不能得到与自己的付出相符的劳动成功,人家凭什么要辛勤耕种呢?作者认为人世间最不可靠的一种东西就是道德,大部分的财富如果在民间,子民们还可以根据自己的利益大声,如果大部分地财富都集中到少数人手里,如果他们还不是创造财富人,那个原本贤德的人也可能变的不那么贤德。诸侯之间相互征伐,百姓困苦不堪,主要的原因不是人们都太自私了,而是太多人的利益被剥夺了。如果这些人抖能够勇于捍卫自己的利益,局势就是另外一种样子。

春秋战国之祸乱之源头,在于周天子可以不尊重别人的利益胡乱行事,如果当时的大臣都能够为了自己的利益奋起抗争,将无道的昏君废掉,后面那些悲惨的事情就不会出现了。周朝人的价值观其实就是后来儒家主张的那一套东西,相对来说儒家主张的那一套东西


状态提示:第八单元第二百七十八节--第2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