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动模块就像御魔术,被动模块则像戚远曾经改造的秘法眼,为了能够使其自动的、不间断的摄录救赎之路的变化,戚远在秘法眼上可是下了不少心力。
但是这种结构戚远并不满意,电池的输入、输出,都有功率限制,在一定时间内,必然会存在一个最大输出功率,这是为了保证“电池”本身的稳定。
要知道,任何形式的能量在互相转化之时,都会有一部分成为热能,“电池”放电,一样有能量损耗成为了热能!
而热能积攒过多,轻则烧毁,重则崩溃,这与热能术是没有本质差别的!
就像地球人类在制造任何大型机械的时候,散热系统都是重中之重,热量不能尽快散开,那就无法投入实际运行。
距离生活最近的,电脑需要散热风扇,有些配件发热量大,甚至需要配备水冷系统;耗油的汽车也一样需要加水,目的同样是散热。
热能,令人又爱又恨,解决它的问题,势在必行。
“电池”思路不是一个令人满意的解决方案,戚远此次最大的灵感,就来自于这个问题!
他希望隐藏自己,所以通过机器改变自己输出的力量所携带的信息,虽然这个办法的效果值得怀疑,但是由这个思路去阐发能源供应系统,则令人感到有趣了。
比如说,通过整个供能系统,是否可以将各种形式的能量转化为同一种形式,就全部转化成热能。
然后设计剩下的所有功能系统,都以热能驱动,只要那些功能系统对于热能的需求量,和供能系统的供应量持平,就不会有热能储积,最终造成供能系统的崩溃。
这里面需要解决的问题就从内耗转为了热能的利用方式,其中所省去的每一个细节,都将极大提升能源利用效率。
举个例子,以电脑主板来讲,散热需要风扇,而风扇的运行需要电能,为风扇提供电能同样会造成热能的转化,供能系统的负担在无形中增加,转变过来,就是整台电脑系统的所有功能模块,都必须减少一部分电能需求,这一部分电能,必须供应散热的风扇!
这就是典型的内耗,很大一部分能量在做无用功,但是不做不行,大自然的规则就是这样的,人类可以去利用,却没有本领去修改。
戚远他们这一代人就幸福得多了,因为他们有了奥术,关于热能的运用方式,可谓变化多端,他们已经具备了不再使用电能的条件!
只要将奥术中能量转化的部分研究清楚,热能就可以做到任何能量可以做到的事情,反过来讲,任何能量也都可以做到热能做得到的事情。
省去中间环节,就是最大的幸福!
这是两个世界融合,所带来的福利,但是若不付出辛苦,不愿通过艰难的钻研,这福利未必享受的到。
戚远回到实验室,趴在“智慧图书馆”的屏幕上就开始飞快书写,他的思路还没有形成系统,很多数据要计算,很多算式要推导,口述的形式就不适合了。
相比纸上作业,“智慧图书馆”就方便多了,画图的时候不需要尺规,手指一划,出来一条线段稍稍偏了,“智慧图书馆”就会直接提供几个可选择的方案,无论是变成标准的直线,还是变成不规则曲线,都很方便。
在一屏写满之后,还会自动保存为草稿格式,成为一张缩略图,停在屏幕一角,随时都可以重新调出来,如果使用者一开始就做了编号或者题目就更方便了,用时说出编号或者题目,相应的草稿就会出现,将省去大量的查找时间。
戚远在心里不知道称赞了多少次“智慧图书馆”的制造团队。
他的“宇宙飞船”的第一个系统模块眼看就要出炉了,布满整个机体的庞**阵集合,让人一看就头晕眼花,还在设计阶段,就堪比侏儒传奇芒克小柏叶那座法师塔的控制中枢了!
这么多法阵,如果真的建造出来,不晓得机体要有多大,每个法阵都必须占有一定空间,组成法阵的每一个奥术模型都有着相应的大小长度,绝不能随意变化,否则法术效果也就变了。
而法阵与法阵之间也同样要有一定的距离,否则互相造成影响,就有可能使得法阵失效,甚至产生爆炸。
哪怕戚远已经尽力合理联结、排布,整个供能系统的理念设计为了充分利用空间,都成了密密麻麻,法阵挤着法阵的球体,整个体积也膨胀得令人恐惧。
且不论供能系统搞得这么庞大,一个实心的球体到时还怎么排布其它功能系统,单单思考一下,不论选用何种材料,都必然会得出一个质量极大的船体,怎样使它获得第一宇宙速度,就是个难题!
戚远从兴奋中脱离出来,猜想阶段总是很美好,投入实际实验的验证阶段总是很残酷。
很显然,之前的思路存在着大量问题,或许整合能量、省去能量转化的中间环节,这个出发点是正确的,但是具体的设计方案就完全不可行了。
戚远毕竟不是搞航天工作的,如此自不量力地跨专业而行,还把目标定得那么高远,失败也在情理之中。
特别是他现在还下意识考虑着世界融合前的数据知识,所谓第一宇宙速度、第二宇宙速度,早已是明日黄花,地球在世界融合中所产生的变化之剧烈,超乎所有人的想象。
单从到目前为止,还只有三个地球国家,总共发射的十八枚人造地球卫星重新上天,就可以知道这里的艰难险阻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