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玉初到建康,有人听说她是北地人,还曾向她问询杨大眼将军的传奇。如玉答不上来,那人却笑说,家乡凡有孩童啼哭,只要父母一说“杨大眼来了”,就都吓得不敢再动。
原来杨华出身如此,原来他的父母还有这样一层恩怨。
如玉轻轻叹了口气,却想起话头来:“将军身世多舛,妾身三生有幸,才能得听这个故事。只是,这与妾身所唱的歌,又有何干系?”
杨华苦笑一下,自嘲似地说:“这便是另一桩荒唐事了。”他伸手抚了抚如玉红痕未消的肩窝,又道:“我若告诉了如玉,只怕如玉会轻看了我呢。”
如玉大骇,却捉了杨华的手认真说:“妾出身章台,本就高攀不上将军。如今得知将军系出名门,则更觉形秽。《论语》有云:‘如得其情,则哀矜而勿喜。’将军既然能够接纳妾身,妾又怎会不能体恤将军呢?”
杨华既惊又喜,将如玉拥入怀里赞许道:“想不到我的如玉还懂四书。”
如玉微微一笑,胸中略略生起一丝苦涩,她哪里懂什么四书呢,这一句话,是彦公子从前教她的。
杨华放开如玉,端起茶盅来一饮而尽,似下了很大决心,停了停才说:“这首《辞》,若真是北朝太后所作,那……此辞所歌者,并非春景,而是我。”
“将军是说,这首歌辞,是太后写与将军你的?”如玉使劲咽了一口喉头,仍声音发颤。
这首辞的含意并不算太高深,可太后写的若不是春日杨花飘落之景,那……“含情出户脚无力”,岂不是在颂情郎吗?
杨华勉力地点点头:“我大概可以称得上是太后的‘面首’,那时她在闺中,唤我‘杨白华’。嗬。”
如玉惊得嘴也合不拢,杨华继续说道:“我原先的名字,是叫征南。阿爷他素有平南之志,因此我兄弟三个的本名,都颇为雄武。白华,原是我阿娘给我取的乳名。”
“将军怎会……太后她……”如玉在宫里伺机刺杀刘腾之时,曾撒娇求刘腾带她装扮成宫女打开永巷门、去一趟嘉福殿。那时她在门口瞧过胡太后一眼,虽瞧得出是个美人,可年纪上与杨将军相去不少。而且彦公子亦曾向如玉抱怨过太后,那似乎是个凌厉的妇人。
“那时幼帝登基不久,父亲带我进宫领赏。我刚满十七,年少不知怯,只顾到处张望。看到六岁的稚子坐在龙椅之上,而座下的人全都毕恭毕敬,不免觉得好笑。我正偷笑,却对上胡太后的眼色,不对,她那时还是太妃,坐在高太后旁边,两个人都还穿着为先帝服丧的素衣。高太后浓妆艳抹、粉重唇红,而胡太妃却一脸素净,她三十出头,青春已过,却把一身素服穿得极美。她看到我在看她,竟然低头笑了,许是觉得我这个毛头小子太不知好歹。”
杨华的语调悠长而怀念,如玉几乎觉得,他口中的胡太后,与彦公子所说的,竟不像是同一个人了。
“又隔了一年,我再度进宫,高氏早被赶入了庙里,胡氏已是太后了,”杨华接着说,“皇宫太大,我不小心迷了路,竟唐突地闯入了嘉福殿的后花园。我在假山后面看到,胡太后穿着一身戎装,一个人在花园里投壶。那样子,像极了小的时候阿娘从军营里回来,来不及换衣裳就带着我们几兄弟一起玩投壶的光景。我想起阿娘,心中悲苦,一时竟哭了出来,胡太后听见了我的啜泣声,一把将我从假山后面揪出来。她竟认出了我,问我为什么哭,我便把原委告诉了她,她很唏嘘,说只要我有空,都可以去嘉福殿找她闲话、投壶。后来……”
杨华顿住了,如玉不自觉地接道:“后来你们二人久而生情,难以自禁……”
杨华点点头:“我一直都很矛盾。我们二人都知道,这是大不韪之事。而我之所以迷恋她,也是因为她像我阿娘……可是……木已成舟,只好一边痛苦一边沉沦。嗬,她甚至也像阿娘一样,唤我‘白华’……”
“那,将军南投时,岂不是颇历了一番生离之苦?”如玉有点心疼,她想起自己离开北地时,曾有过怎样一番心碎。
杨华想了想,摇摇头:“胡太后的父亲恰巧也在那年去世,我们二人的心思全在自家的事情上。来建康之后,我愈发认定,离开是种解脱。每一回想当年,都甚觉荒唐,不过镜花水月一场。”
杨华捏了一把如玉的脸,起身倒了杯酒饮尽,换了戏谑的语调说:“这等秘闻,我从未与人言。没想到,胡太后倒有闲心,还做了这么首艳辞。如今万事俱往,我还记得当年与她辞行时,亦不见她有多愁苦,却是向我发狠说,即便我走了,她亦还有元怿、元叉,绝不会寂寞。”
如玉还没从这骇人的故事中回过神来,就又听到一句惊世之语。
“元怿、元叉……难道太后还与他们二人有染吗?”
杨华点点头,不以为意:“太后三十岁上便寡居,又有权势,如何耐得住?我曾多次出入嘉福殿,可以确知这二人,绝对亦是太后的‘面首’。没想到这几年,这二人竟互相戕害,将北朝闹了个翻天覆地。”
如玉深吸一口气,这样骇人的事,她必须设法让彦公子知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