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储备棉中心是2003年3月设立的中央企业,肩负着调节棉花余缺、平衡市场供求的职能。当年10月起中储棉进口棉花多达20多万吨,豪赌国内市场棉价上涨。结果,国内棉价不涨反跌,致使其投机失败,保守估计其亏损在6亿元人民币左右。
2003年以后,在新加坡上市的中国航油(新加坡)股份有限公司,在对油价走势判断错误的情况下,在市场上卖出大量看涨期权,累计数量达到5200万桶。2004年10月份,国际油价大幅飙升,但中航油并没有采取断臂措施避免更大损失,而是不断展期,导致亏损急剧扩大。由于无法为一些投机性质的交易补仓,公司被迫在亏损的情况下结束部分仓位,最终亏损5.5亿美元。
无论是此次“国储铜期货事件”还是“中航油事件”、“株冶事件”,其共同特征是中国企业缺乏对期货交易完善的风险控制能力。在缺乏制约与前后台监控的情况下,一位交易员可以自由地买卖期货合约,其总部根本不能及时准确评估这些仓位的潜在风险,更谈不上及时化解风险了。全球化之下,中国企业要在全球范围内配置各种资源,相应的也需要在全球范围内利用各种衍生工具与品种进行风险管理,但中国企业在这个过程中往往“重成本控制,轻风险控制”,必然要吃大亏。今后要在全球范围内利用衍生工具进行风险管理的中国企业,太需要转变观念了。
国储铜20万吨空头头寸事件发生之后,有关方面需要就整个事件的前因后果作一个合理的解释与交待。国储局及刘其兵所属的国储中心并没有从事境外期货交易的资格,刘其兵是怎样进入lme交易的?另外,随着国际基金不断拉升铜期货价格,刘其兵名下大量空头仓位需要不断追加保证金,其数量应在千万美元之上。刘其兵失踪之后其仓位仍未爆仓,那么,这些后续资金从何而来?lme的8家经纪商当然不会盲目为这些仓位继续提供融资授信支持,除非他们得到了来自中国方面的某些暗示或确认。无论如何,国储应该选择适当时机,向市场披露有关信息,为真正以市场化方式解决此次事件创造条件。
此次“国储铜期货事件”远未到最终解决之时,个中变数还有很多,但核心之处在于只有市场化方式才是根本的解决之道。尽管中航油新加坡公司“期货事件”与此次“国储铜事件”并不相同,但其以市场化方式解决的思路值得国储借鉴。除了国储,lme的期货经纪商、融资方等都应该为此付出代价。
日前,国家发改委公布铜冶炼行业盲目投资的调查与政策。调查指出,近年来随着国内市场阶段性需求快速增长,我国铜冶炼行业发展迅速,产能不断扩张,同时也出现了违规建设、盲目发展势头,造成铜精矿供应日趋紧张,且价格持续上涨,需要引起关注。
为了正确引导铜冶炼行业发展,国家有关部门将根据国家产业政策,统筹考虑环境、资源、能源承受能力,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角度出发,研究制定相应政策措施。抑制铜冶炼行业盲目投资促进铜工业健康发展。业内人士认为,这一举措有利于抑制铜冶炼行业盲目投资,促进铜工业健康发展,也将对未来铜价产生影响。
仅仅有事后的追究制度远远不能防微杜渐。虽然公司治理结构已经是一个让我们耳朵听起来生茧的事情。但是,国储铜、中航油、中储棉等事件共同的问题都在于缺乏对交易员的制约,轻视风险控制机制。
“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国内企业利用境外衍生金融产品进行风险管理这一做法本没有错,问题在于进行境外衍生产品交易时必须做好风险控制。
我们关心的是谁是下一个?
我们期望的是没有下一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