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州府原本管着全州上下总务的,正是贵府的姻亲,现任吏部尚书的张宁张大人."
李茂点头,"这事我自然知道."
"只是张大人考核为上上,提调回京以后,接任张大人的,乃是通州原右参政的袁班.此人熬了十余年,方才升任通州主官,掌得一地之权,怕是担心年底报灾,倒丢了好不容易得来的官位,便想等上一等,看看雪灾情况如何.只是后来雪越下越大,道路被封,他不想瞒报,也只能瞒了.毕竟这雪灾说大可大,说小可小,倒是没有地动或者蝗灾来的严重."
杜进在通州时正任的是张宁的幕僚,自是对张宁的属官都十分熟悉.
"此人性格刚愎,才干虽有,却听不得人劝,又喜爱结交世族.若瞒报,倒真是像他会做出的事."
"通州记录在册的有六万三千户,口二十万有余,若是算上隐户,怕是更多."杜进说道:"若贵府侄少爷所言无误,那灾情一定很严重.因为通州不比其他地方,乃是北方通往厩的要道,如今竟没有人知晓,肯定是道路受阻,禽鸟不飞,讯息不通的缘故."
"依两位先生之见,我该如何做呢?"李茂诚恳求教.
"如今,国公大人最好及早上报,同时再派人先去通州,汾州等地查探一番,弄清受灾的程度和范围.此事必须趁早,真要拖到除夕以后,不知有多少人家家破人亡,再也无法过年了."
"小生有一事不知,不知几位先生可否解答?"李钧一脸迷茫,心中有惑,不由得问出口来.照理说他的叔父向他人问策,他最好是不要插嘴的,可是他心中藏不住事,有话就说,倒将所有人注意吸引到身上来.
此事正是李钧发现并报与李茂的,杜进和李茂自然是随他提问.
"我上京时,也见过不少京中为官的世族家人运送年货上京,那应该是北方庄子里出产的毛皮山珍等野物,照理说,若路中受阻,京中应该有不少人家得知大雪之事,为何竟没有一人通报?"
"这……"杜进看了一眼齐耀,"齐兄……"
"你不必避讳我,我家虽是荆南大族,可是我家的庄子都在南面,年货和孝敬两个月前就已经入了京,自是不知."齐耀把折子放在桌上,收起一贯的嬉笑表情.
"你这书生心善,我便答你的疑惑."
"这其一,受灾的多是贫苦百姓,达官贵族,世族大家的府邸乃是砖石土木筑成,不易被雪压坏,就算死了一些牲畜,也算不上伤筋动骨;"
"这其二,世族庇护的隐户众多,这原本只是先皇安抚世族的做法,却已经成了大楚最大的危机.这些隐户平日里将田地归于世族中有爵位功名之人的名下,躲避田税,在丰收之年自是有许多好处,可一旦受灾,朝廷必要彻查受灾人口,按户赈灾,这些隐户虽也受灾,却不在平民的户籍之中,当然得不到救济."
"世族只管收租收税,自然是不会管救济的事情的,这些隐户若心中不平,难免生事.大族还好,为了产生事端,怕是会拿出钱粮来安抚,可是一些小的世族为了化解矛盾,恐怕巴不得统统都不要赈灾为好……"
齐耀见李钧脸色铁青,心中叹了句年轻气盛,继续说道:"这就是其三了,通州世族林立,却都算不得大族,平日里谁也不服谁.这世上的事,通常都是声音一多,反而什么都做不成的."
"那新上任的州官在通州熬了那么多年,和许多世家都有千丝万缕的关系,反倒不敢轻举妄动,这一耽搁,延误了上报的时机,局面变得更加厉害,索性当成道路受阻,无法上报,说不定反而能逃过丢官的一劫……"
"说到底,无非就是‘利益’二字罢了."李茂收起折子.
他正了正衣冠,向齐耀慎重说道:"此事,还望先生相助."
齐耀挑了挑眉,"我一介白衣,有什么可襄助的地方?"
"先生的兄长乃是国子监祭酒,侄儿又是国子监掌议.国子监学生众多,必有留在京中没有归家之人.这其中若有通州或汾州的,家乡受灾,一定是极为担心.此时通,汾两州想要瞒着灾情,但纸包不住火,一定有脉去的地方,我想要先生做的,就是让火烧的更旺些."
李茂拱了拱手,".[,!]自古士林掌握着舆论的喉舌,若民情激愤,朝廷就不得不做出表示.赈灾之事刻不容缓,可要是再派人查看,现在河流结冰,大砚路,必定耗时漫长,若再在朝堂上扯皮,一来二去,还不知道要拖多久."
李钧听得叔父的话,惊讶地合不拢嘴.
这就是所谓的"因势利导"吗?这这这这这……这些大人们的脑子究竟都是怎么长的?
"一到天灾之时,隐户之事就会暴露出来.圣上担心隐户的问题已久,此事正是发动的最好时机.只是我一人毕竟力量薄弱,思虑不周,还望两位先生教我."
李茂虽然才能平庸,却不会因为自己不聪明而故作聪明.
这几个月来,他也渐渐想明白了,他是信国公,有些事不需要亲力亲为,他只要做好皇帝手中的剑,剑指何处,他便指向何处就是.如何荡平忧患,自然有许多其他志同道合之人一起去做.
就算没有志同道合之人,当今圣上是他最大的依仗,心甘情愿为陛下排忧解难之人难道还找不到吗?
世族虽势大,可他们吃的太饱了,却让别人饿着,天长日久,自然有许多人不满.
齐耀听到李茂的话,心中也是暗暗吃惊.
这位新任的信国公李茂,在昔日李蒙叱咤年轻一辈之时,只是他身后各方面都表现平平的一个普通少年,既没有惊人的才能,也没有过人的志向,甚至连英俊的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