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看书>军事历史>说说十六国>痴人说梦:试探性南攻

关于第45章故事简介,前秦皇帝苻坚在统一了中国北方地区之后,开始了对东晋王朝的试探性进攻,前秦大军攻打东晋重镇襄阳时。因为东晋守将朱序的拼死抵抗,襄阳军民众志成城,前秦大军历经一年多的时间才将襄阳攻克,苻坚感念朱序的忠诚,让其在前秦朝中为官,朱序为图将来之计,也就暂且留在前秦为官,不过就在前秦攻打襄阳这一时期,前秦内部发生宗室叛乱。苻坚不得不暂停对东晋的进攻,班师回朝,很轻松的平定了内部的叛乱,内乱刚平,苻坚就重新将攻取江南地区提到议事日程上来。

在这则故事中,前秦帝国的不稳定因素已初露端倪,但是因为苻坚威望尚存,很快扑灭了宗室的叛乱,臣服于前秦帝国的游牧民族的各个部族的贵族见此情况,并没有盲目的跟风起哄,而是选择继续潜伏在前秦帝国内部,继续等待时机。从苻坚很快的扑灭了宗室的叛乱。可以看到,在这一时期进入中原地区的游牧民族的汉化程度已经非常高了,犯上作乱的乱臣贼子们已经很难有成功的政治空间和文化土壤了。

实际上在十六国时期的中后期,游牧民族各个部族所建立的国家虽然内部也会有叛乱发生,但是成功的几率已经大大下降了,甚至说发生的叛乱很快就会被正统力量所平息,这也是游牧民族汉化程度加深的重要体现。

而当时臣服于前秦帝国的其他游牧民族的部族其实也在北方一统的稳定环境中不断发展壮大,不断接受汉文化的影响,他们虽然不甘心受制于氐族人群建立的前秦帝国的控制,但是当前秦帝国内部发生叛乱的时候,这些游牧民族的部族也没有轻易的选择附逆,这也说明了这些游牧民族的各个部族通过不断的汉化,让他们的眼界看得更为宽阔,对于中原地区的文化礼仪制度的学习更为深刻,因为他们知道此时作为前秦帝国的正统力量,此时皇帝苻坚对于国家的掌控能力还很强,宗室的叛乱难有胜算,而自己的部族却还处在失败后的发展之中,力量相对薄弱,如果盲目的跟从宗室叛乱而起兵自立,最终肯定也是被苻坚所击败,不如继续等待更好的时机,再寻求自立的出路。

这些游牧民族的部族所做出的选择,很像东汉末年急于想成为统治阶级的世家大族的所作所为,我们借此机会就简要的说一说东汉时期的一些事情。

一直以来东汉王朝都被视作西汉王朝的继续,但实际上东汉王朝与西汉王朝的统治阶级属性有本质的不同,因为西汉王朝的统治阶级基本上还是处于由贵族地主阶级为主导的阶段,但在西汉王朝末期,作为向士族地主阶级过渡的外戚政治集团结束了西汉王朝的统治,建立了新王朝,也正是由于新王朝是一个过渡阶段,其统治者王莽更是一味推崇复古改革,最终导致了天下大乱,西汉王朝的宗室远亲刘秀打着复兴汉室的旗号,在诸路起义军中脱颖而出,依靠新兴的世家大族一统天下,构建了东汉王朝,所以在统治阶级的选择上,东汉王朝抛弃了贵族地主阶级,开始依靠新兴的士族地主阶级,但同时因为士族地主阶级处于发展阶段,无法适应对整个封建王朝的掌控,所以东汉王朝还倚重了自认为可靠的宦官政治势力,而外戚政治势力虽然还处在统治阶级的位置上,但已经受到削弱和排挤了。

汉光武帝刘秀作为东汉王朝的开国皇帝,出身没落贵族,了解民间疾苦,其在位期间重视农业发展,整饬吏治,结束了西汉王朝末年国家动荡不安的政治局面,恢复残破的社会经济,东汉王朝的统治也进入正轨,后世的史家称之为光武中兴。

在刘秀病逝之后,其子刘庄继位,天资聪慧的汉明帝刘庄不断深化光武中兴的改革进程,兴修水利,整肃朝纲,严明律法,并且还出兵北击匈奴,派班超出征西域,使得自从西汉王朝末年脱离中原王朝管控的西域地区重新归附,刘庄还根据王莽篡汉的教训,大力削弱外戚权势,在其去世之后,其子刘炟继位,汉章帝刘炟为政宽厚,进一步将东汉王朝推向明章之治的兴盛时期。

不过汉章帝刘炟英年早逝,其子刘肇十岁继位,造成了汉和帝刘肇在位初期的太后掌权的局面,外戚政治势力有抬头之势,但是刘肇成年之后,借助宦官政治势力和世家大族重新掌权,掌权之后,刘肇为政勤勉,继承其父宽厚的秉性,轻徭薄赋,将东汉王朝带入永元之隆的鼎盛时期。但其也继承了其父虚弱的身体,同样英年早逝,其子刘隆出生仅百余日就被抱上龙椅,但汉殇帝刘隆不到两岁就夭折了,东汉大权又落入邓太后和邓骘为首的外戚之手。

外戚政治势力联合宦官政治势力拥立年幼的宗室刘祜为帝,汉安帝刘祜手中毫无权力,而东汉王朝内部的世家大族虽然不满外戚和宦官把持朝政,图谋发动政变消灭这两股政治势力,但是因为实力相对薄弱,反被这两股政治势力所击败,刘祜成年后游玩无度,宠信宦官,而主政的邓太后和邓骘相继去世,宦官政治势力又不断排挤世家大族,最终把持了朝政,经过外戚,宦官,士族这三股政治势力的相互斗争,东汉王朝内部混乱不堪,东汉王朝也开始走下坡路了。

未到而立之年的汉安帝刘祜在游玩途中暴病而亡,外戚政治势力和宦官政治势力因为拥立皇帝一事大动干戈,最终大权在握的宦官政治势力击败了外戚政治势力,拥立年


状态提示:痴人说梦:试探性南攻--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