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晋永嘉之乱,中原士人百姓为避战乱,随晋室南迁留居江南,东晋大将刘裕便是南迁百姓之后。虽然其先祖乃汉高祖刘邦之幼弟楚王刘交,但是到刘裕出生之时,已历经五百余年,家道早已败落,与寻常百姓之家无异。
刘裕出身微贱,实乃寒门子弟,然而东晋朝政皆为世家大族把持,刘裕此等出身本无望入仕,但其家乡京口(今江苏镇江)乃东晋精锐之师北府兵驻地,当地百姓皆以从军为活,刘裕成年后,亦随族人一同参军谋生。
刘裕身长八尺,仪表堂堂,且心有大志,勤学苦练,在军中效力,如鱼得水。而此时东晋王朝偏安江南,已历经十帝,统治江南半壁江山近百余年,在位的皇帝司马德宗毫无治国才能,昏聩平庸,宛如其先祖晋惠帝司马衷,以至于国家政局危机四伏,皇室宗族与世家大族在朝中争权夺势,势如水火,朝堂之上乌烟瘴气,而江南各地守将见皇帝暗弱,朝中乱象丛生,更是拥兵自重,根本无视朝廷号令,东晋王朝已处于风雨飘摇之中。
公元399年末,南迁士人后裔孙恩趁东晋朝堂一片混沌之际于会稽(今浙江绍兴)起兵叛乱,东南沿海各地士人亦起兵响应,一时间江南大地狼烟四起,孙恩部众增至十余万,威逼建业,声势浩大,东晋朝野震惊,主持朝政的宗室大臣司马元显不得不动用国中精锐北府兵前往平叛,历时三年,终将孙恩之乱平息,孙恩投海自尽。
在平定孙恩起义过程中,刘裕作战勇猛,每战必身先士卒,且其有勇有谋,屡战屡胜,战功赫赫,不断因功升迁,且甚得北府兵统帅刘牢之赏识,成为刘牢之麾下诸将之一。刘裕为将后,治军严整,严明法纪,当时诸军将领皆纵兵抢掠,唯有刘裕严格约束麾下兵士,其所部每至一地,秋毫无犯,甚得江南百姓拥戴。
然而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公元402年,盘踞荆州的世家大族族长桓玄见孙恩统率义军逼近东晋都城建业,东晋朝廷危如累卵,便于荆州起兵叛乱,顺江东下,直奔建业,主持东晋朝政的宗室大臣司马元显只得亲率北府兵迎战,而北府兵统帅刘牢之于淝水之战时便在桓氏家族手下为将,与桓氏家族向来交好,竟然不顾刘裕等将佐反对,率北府兵倒戈相向,以至于桓玄率军进占建业,诛杀权臣司马元显,囚禁东晋皇帝司马德宗,并自立为大楚皇帝,史称桓楚。
桓玄称帝后,忌惮北府兵精锐,想让其为己所用,便对北府兵统帅刘牢之采用明升暗降之法,将其调离京口,镇守会稽,并派遣自己堂兄桓修为北府兵统帅,驻扎京口,刘牢之恐怕桓玄恩将仇报,便想起兵再叛,但部下不愿背负骂名而纷纷离散,刘牢之心灰意冷,自缢而亡。
桓玄篡位,逼死恩帅刘牢之,身在京口北府兵大营中的刘裕心中不服,但自知实力弱小,只能暂时接受桓玄所受官职,与北府兵统帅桓修虚与委蛇。但刘牢之统领北府兵多年,甚得军心,刘牢之亡故,北府兵将士皆为其抱不平,刘裕借机串联兵士,笼络军心,伺机改旗易帜,恢复晋室。
公元404年2月,刘裕见时机成熟,便借打猎之机,聚集北府兵将士一千七百余人,入营诛杀北府兵统帅桓修,北府兵将士共推刘裕为统帅,于京口起事,以恢复晋室之名,传檄四方,桓玄篡晋,不得人心,江南各地守将纷纷起兵响应,诸路义军共推北府兵统帅刘裕为盟主,讨伐大楚皇帝桓玄,且桓玄所带兵马多为北府兵出身,见刘裕统领北府兵高举义旗,亦尽皆归附,数月之间,桓玄主力尽损,刘裕领兵攻入建业,桓玄只得率残兵败将逃回荆州,但兵败如山倒,桓玄部众离散甚多,其只得逃往梁州,于途中被部下所杀,刘裕率部众迎请东晋皇帝司马德宗复位。
此时刘裕已成东晋朝廷之中流砥柱,其不断领兵出击,平定江南各地割据势力,历经数年征战,终使东晋之半壁江山恢复安定,同时,东晋朝政大权也逐渐掌握于刘裕手中。
公元410年初,东晋大将刘裕领兵北伐,灭亡南燕,其在东晋朝中声望更盛,刘裕又历经数年对政敌打击和征伐,已然成为东晋朝廷的无冕之皇,刘裕见自己实力雄厚,威望甚高,逐渐萌生对东晋朝廷的不臣之心。
公元417年,刘裕再次领兵北伐,并且击败北魏,灭亡后秦,收复洛阳、长安等地,东晋举国上下对其赞誉无以复加。虽然刘裕领兵退回建业,关中尽被胡夏所占,但其在朝中地位仍然显赫无比,改朝换代尽在刘裕掌握之中。
若知东晋国运如何,天下大势终向何方,请看下章。
推荐都市大神老施新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