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看书>军事历史>兴唐>第三百章 元不是池中物(二)

第三百章 元不是池中物(二)

张成大来到苏州近两年了,他是一个逃户。

这个词在唐朝很敏感,造成逃户有三个原因,最主要的就是赋税不均,唐朝免课户很多,也就这些户全部免税的,包括宗室外戚、达官贵人、僧尼道士、义夫节妇等等。应当占得不多,可事实不是如此,正如李威在少林寺看到的,因为免税,许多百姓算了一下账,不如将田地挂在这些免课户头上,付的赋租比向朝廷交的税还要少。所以免课户渐渐超过赋课户。唐朝最高时一度达到免课户近百分之九十。可是唐朝以丁计税,于是这些税务全摊派在平民百姓头上。二是土豪兼并,三是天灾**。

所以无论武则天或是李威对名门世家心理皆是很矛盾,名门世家是有许多人才,风范也好,不一定是名门世家在兼并,新兴的庶族地主同样也在兼并,可正是这些大家族带的头。

张成大正是因为前面的原因,从江淮逃到江南的。又辗转到苏州,苏州开始有海港,每天需要民夫搬运,冬天苏州到湖州又有许多蔗田,提炼蔗糖,打短工,日子过得不算太好,可比原来强。

今年投奔的是一个姓梁的人家,都喊他梁大郎,来历不清楚,好象与名声很大的梁金柱有关系,甚至这一片蔗糖作坊就是梁金柱的。这个不管,他只是一个小人物,带着妻儿老小老小混一口饭吃就行了。

冬天到来,江南也很冷了,早上起来,能看到田埂上结着白花花的银霜。一些池塘的边缘还结了一层薄薄的融冰。太阳渐渐升起来,张成大推了推妻子,说道:“我起来了,要上工了。”

“嗯,”妻子哼了一声,忽然惊醒,立即起来穿衣服,替他做早饭。张成大也开始梳洗,几个孩子也被吵醒,最小的孩子在哭,只好一边梳洗一边哄着孩子。正在这时候,外门传来一阵敲门声,张成大丢下毛巾,开门问道:“谁啊。”

天又冷,大清早的,是谁上门?

门栓刚打开,一群衙役如狼似虎地象外面的寒风一样,一下子扑了进来,拿出枷锁,两个衙役将他胳膊肘儿反扭着,另两个衙役又拿来枷锁,将他拷上。然后转向了他的妻儿。

……

梁金柱此时下了大牢。

罪名很简单,贿赂朝廷官员,但他也是“朝廷官员”,若抛开散官不提,他这个宣德郎品阶也相当于一个中下县的县令品阶。又是良商,又与太子有关系。进了监狱后,并没有遭到毒打,甚至还允许他的下人送来好吃好喝的。

但梁金柱隐隐感到事情有些不对了,他的仆人这一天又来送东西,看了一下远处的衙役,惊慌地说:“阿郎,不好了,官府派人到我们蔗糖作坊里抓人。”

梁金柱脸色一变,逃户早就有了,不久后陈昂之上书说天下三万户逃户隐匿山林,豪强大户阿相隐容。说明不多,没有后期严重,可实际数字比陈昂之上书要多不少,毕竟那时陈昂之只是蛋大的小官。不仅大户人家在用,各个作坊也在用,象巩县瓷窑里作工的工匠就有一半几乎是逃户。各州的政策也不一,唐朝政府是禁止百姓流动,行商需开繁琐的过所手续。各州县官员也禁止百姓流动,甚至不惜采取封死道路的过激措施,但对于流动到本地的逃户又是另外一种态度,纵容。毕竟人多了,境内会更繁荣。加上收留逃户的皆是有钱人家,枝根交连,动弹不得。这是唐朝的潜规则,李治与武则天同样知道,可成了朝廷的灰色地带,只好采取一些措施,比如鼓励逃户回归,或者招抚安揖,或者强行搜刮,或者在宽乡腾出地方安置。但皆没有多大用,甚至用律法规定,对待逃户就象对待逃兵一样,抓捕时若拒捕可强行击毙,对收留逃户的人进行处罚。但律法是律法,制度是制度,就象法令严禁吞并田地一样,可那一个大户不在吞并,名门吞并,豪强吞并,庶族地主在吞并,宗室弟子与功勋弟子同样在吞并。

没有人将它当作一回事。

但梁金柱脸色苍白,虽然皆不当作一回事,可处罚时能当作法理依据。不是这个的,几乎所有盐场与蔗糖作坊或多或少都收留着逃户,只是一个商人,做生意行,对政治不行,不然也不会拖这么久都没有明白。到这时候终于反应过来,对他的仆役说道:“此事你莫管,立即回去,喊陆先生替我写一封信,盖上我的印,派忠老四与梁大头带马四匹,昼夜兼程,赶往东都,找太子去。”

仆役刚要走,又被梁金柱叫了回来,低声说:“然后你立即回扬州,持拜贴拜见扬州大都督,若不见,你将太子赐的那幅字拿出来拜见,对他说四位小娘子的身份。”

能对自己动手了,说不定就能对杨敏她们下手,是秘密前来的。可以装傻了事。但说了出来,扬州都督就不好回避。

这是他多心了,李明敢对他们下手,认为他们是商人,话题敏感,太子不好袒护。但杨敏她们不敢动的,而且朝廷刻意派了两火侍卫,低调的保护。这是当时李治对儿子做的退让。又是良民,没有借口下手。当然,如果李威还于动无衷的话,胆子大一大,也说不准。

……

冬月的夜晚,丹水天气比江南更冷,另一半边抽干了,这半边的水流有些急,河面也结了冰。再远处就是连遍的帐蓬草棚,劳累了一天的民夫在里面鼾睡,时不时有侍卫巡逻。不是保护民夫安全的,也不会有人对民夫下手,是防火


状态提示:第三百章 元不是池中物(二)--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