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对岸唐军的动工,瓜卵山上的唐朝军队也随之呼应。许多人砍下了山上的小树,也跟着在做小船。
唐朝军队要做什么?
或者他们从后方赶来一支善长水性以及会驭舟的将士?
萨勒姆不敢大意,下令将所有的船只集中在香柳渡一带,时刻警戒,随时准备出击作战。
看到了,但两边的唐军就象没有看到一样,继续在埋头苦干。一天过去,两天过去,三天过去了。一只只小木船成形,也不知道制造了多少小木船,都将营地后面的空地摆满了,看上去十分壮观。到了第五天,这一晚起了东北风。大多数时候阿姆河下游地区刮的是偏西方向的风。可是因为水土破坏严重,东有高山阻挡,风向很不稳定,甚至有时候能出现飓风。
其实无论是北风南风,都没有关系。但需要风大,越大越好。
李威站在大营门口,看着天空,天空的云彩让风吹得翻涌奔腾。时不时有从北方吹来的乌云,将西垂的残阳隐没。说道:“好风啊。”
象以前那样,早早地就下令让士兵休息。
唐军早起早睡,起初让萨勒姆很紧张。正是这个非正常的早起早睡,丢失了瓜卵山。但看惯了,也习以为常了。反正你不动,我不动。以不变应万变。也不是那种不作为式的不动,看到唐军异常举动,派出了一些斥候潜入河中地区,打探着情报。可是真真假假的,让萨勒姆感到很难受。
休息了一会儿,到了三更时分。让东北风吹了吹,吹来了一些湿气,可雨珠并没有落下来。只能说是一个阴天,月亮让乌云漫住,使这个夜晚漆黑一团。但是唐朝军营忽然灯火通明,所有士兵都爬了起来。不但对岸的唐军爬床起来,瓜卵山上的唐军也从各处壕沟里钻出来。接着河北吹响了号角。这个懂的,唐朝军队发明了一种号语。至于什么号语,只有唐朝人才能听懂,自己听不懂。
萨勒姆只好从帐蓬里爬出来。脑袋里有些糊涂,难道唐朝军队借着这个漆黑的夜晚,想偷渡乌浒河?可也不能这样大张旗鼓啊。又或者是虚张声势,几天后再来一个声东击西?这个倒有可能的。
一时半会没有猜测出来,只好出营观看。
打着火把,虽然夜色很黑,却能看得很清楚。唐朝军队鱼贯从军营里走出来,推出了投石机,与弓弩兵一字排开,对准了河面。同时,侧面看去,瓜卵山上的唐军同样如此。
接下来,一艘艘刚造好的小船儿,被士兵推了出来。萨勒姆被弄得云里雾里,难道唐朝军队真这样就想攻过乌浒河,或者强行掩护瓜卵山的唐军撤回河北?
不但他弄糊涂了,就是安中太后与一群贵族天天呆在唐营,都弄糊涂了,一个个爬起来观看。
萨勒姆只好下令,停在河边的船只起航,一起到河中间巡航。同时咬牙切齿地想到,再过一段时间吧,麦子收上来,让你们看到我的厉害。
其实不用他吩咐,唐军弄出这么大动静,几乎所有船上的大食人与波斯人都起来穿衣服准备了。一艘艘船只离开河南停泊的地方,驶向河中间。忽然号声再次响起,随着这声号角声,两岸几乎同时将火把熄灭。
这种视觉的差距,让船上的大食人眼睛为之一黑。过了好一会儿,才适应过来,但还是无法清晰地看到岸边的情景。就在这时候,一艘船上传来喊来:“有东西。有东西拦住船了。”
喊完了,船上的人将火把拿到船头,看到船头前面一根粗大的铁索渐渐地从河底升了起来。有的眼尖,又喊道:“前面还有。”
再向前看去,不仅这一根,前面还有两根铁索,缓缓地从河底升腾起来。三道铁索使船舶无法向西航行,有的感到不妙,准备调头向东。但东面也传来同样的喊声。
除了极少数船只外,大多数的船只皆被这六道铁索拦住了。
听着河边的喊声,萨勒姆也感到不妙,站在岸边焦急地喊道:“砍断它。”
铁索横江在中国历史上出现多次,不但在长江上,在南北朝也出现过类似的一例。北魏将缴获来的战船用铁索栓起来,栓了三重,企图切断黄河通道。但是南宋大将垣护指挥手下用长柯大斧将铁锁强行砍断,顺流而下,逃出包围圈。用过不少,可几乎都没有成功过。
成功的战例放在乌浒河未必能成功,失败的战例放在乌浒河也未必能成败。长江黄河与乌浒河是两个概念,远比它宽大,水流也远比它湍急。况且交战的形势又不同。
李威想到自己军队弱点,而这个弱点早晚也会让大食人发现。于是苦思对策,又在脑海里翻看过的史书,将南宋元嘉第二次北伐这个战例翻了出来,让他想到了一个主意。提前运来了许多铁链。那天晚上他在瓜卵山上,下令让斥候强行将方圆满数里的百姓驱逐,不让一个人观看,正是为了今天的。让士兵将铁链连结起来,并成了六根铁索,埋了下去,上面覆了泥土。实际上不用砍,陡起生变,又是在夜间,否则细细看,都能找到一个个接头,将接头解开,铁索就散成了两截,船舶再也拦不住了。
铁索只起暂时的拦阻作用,真正的布置是在后面。
正好从长安一批工匠赶到了西域,没有火药罢了,有了火药,不可能不用。但从长安将火药运来,成本太高,于是从国内调来一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