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妥明当初把马荣祖打发到甘肃去跟“西宁穆斯林王国”沟通,那可不是请马文义或者是马本源什么的,来新疆做他的国王陛下的,他不过只是在玩弄一招借力打力的手法而已。
因为还不知道那个所谓的“西宁穆斯林王国”早已经是濒临了名存实亡的惨境的妥明,对马文义的“圣军”的战斗力,还寄予着很大的期望,在他看来,只有先把马文义的人马借来,才能最快地解决巴里坤的问题。
另外,毕竟曾经与太平天国那边儿的人一起共过事,所以,对于太平天国那边儿的人的一些行事的嗜好,妥明多多少少还是有个了解的。
尽管在河州的时候,妥明从来都没有听到过太平天国那边儿的任何一个重要人物,曾经就陕甘的回乱说过什么不合适的话语,但他却总能有这样的一种感觉,那就是在太平天国那边儿的人的内心深处,他们不仅是对直接参与了作乱的回回,而是对一切的回回都有种刻骨的仇恨。
早在去年的年底,太平天国的军队就已经把“大清国”的国都占据了,就是在这么一种大好的形势下,本应该尽早地为他们的政权平定整个西北乱局的林凤祥,却一改往日的那种大刀阔斧,却成了一个畏首畏尾的小脚夫人。
别人说林凤祥这是不打无准备之战,越往西打,供应线越长,如果不切实地将后勤工作搞好显然不行。
但妥明却不这样认为。
不仅将心比心,还做过换位思考的妥明觉得,林凤祥之所以会这么搞,其实目的很明显,他就是在有意地要暂时放纵一下作乱的回回们。随着时间的推移,禁不住诱惑而参与进作乱里面去的回回们越多,林凤祥就越高兴。
个中的道理也很简单,就是要对所有不安分的回回们来个一勺烩。
那么,太平天国那边儿难道就不怕火烧大了之后,势必也是不好收拾吗?
对于这种小儿科的疑问,妥明根本都不屑一顾。
别人不知道,他妥明可是了解,太平天国的军队实力非同小可,手中既然拥有着这样一支强悍的军队,纵然把火烧得再大,他们也绝对不愁没法子来加以平息。
如果再具体到新疆的事务上,妥明就更一目了然了。
当初冒险进哈密“单刀赴会”的时候,妥明就深知,哈密城内的满清官员们,一定已经收到了来自他们的“京城”的最后指令,那就是务必就地照看好当下的一切,老老实实地等待太平天国那边儿的接收。
事实也果然是如此。
但妥明很幸运,因为他遇到了一个太惜命的满清哈密办事大臣。不错,违抗了摄政王奕代表朝廷所发来的最后的旨意,不能照管好哈密的一切,那一定是要死的。但是,如果一丝不苟地非要按照朝廷的那份最后旨意办事,则死的更快。毕竟在两害相权的时候,取其轻才是硬道理。
被一个惜命的前清哈密办事大臣成就了一番英雄壮举的妥明,在把目光转移到巴里坤方面去的时候,则就不会再那么的轻浪了。
作为前清在新疆的重要军事要塞的巴里坤的镇南府,跟哈密可是一点儿都没有可比性。
什么事情都怕抱团儿。在哈密,正是因为有了那个本就是有着同一种对真主的信仰,而且又得到了妥明拍胸脯带跺脚的指天立誓的庄重承诺,幻想着即便打开了哈密城,自己也不会有什么大损失的哈密王,跟最初还在降与不降之间摇摆不定的那位前清的哈密办事大臣离心离德,妥明才会凭着一张嘴就得到了哈密。
但这招在镇南府肯定行不通。
因为镇南府的前清驻军本来就实力庞大,且又有坚城作依托,再加上出于求生和对今后的美好未来的本能,镇南府的前清兵将们一定要做困兽之斗。说来说去,现在的太平天国政府才是那些前清兵将们心目中的新的正统政府,而他妥明等等这样的人,不过还只是一个个的叛匪而已。
连傻子都知道,要想升官发大财,那得去找正统的政府合作,而去跟叛匪一个鼻子孔出气的,那可是绝对没有好下场的。
所以,妥明必须要借用一下马文义那边儿的力量。当然,他还会认真地嘱咐一下他委任的哈密元帅苏皮盖,要能放得下架子,要跟远道而来的西宁回军友好相处,大不了可以先把西宁回军捧起来,叫他们有一种这里本来就是他们自己的家的幸福感觉。
果然,当号称是带来了两万大军的马复源抵达哈密之时,不仅受到了哈密回军的热烈欢迎,得到了苏皮盖等哈密同仁极大的尊敬,并在驻屯、军需等各个方面都被加以了相当细致的关照。
而且,随后各路的回军代表们又济济一堂,在相当友好的气氛中,共同推举马复源做了联军的临时统帅。
大有到了家之感的马复源自然也不会辜负他妥明的期望(其实马复源自己想的可是给自己的兄弟打天下),到达哈密没几天,就统帅起近的三万暴动联军,浩浩荡荡杀向镇西府。
然而,果不出妥明所料,镇西府的前清驻军真就没有给马复源带着的这支联军留一丁点儿的面子。连续二十几天的大战下来,马复源的暴动联军不仅没有按照妥明的愿望将镇西府拿下来,还在几次对镇西府的满城(满洲兵驻屯)和汉城(绿营汉兵驻屯)的进攻中损失惨重,尤其是在联军中时刻都要起着模范带头作用的“西宁圣军”,更是伤损过半。
而在这期间“应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