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看书>军事历史>太平天国>第五七三章扫荡日本岛之“扫尘计划”(二十三)

~-~第五七三章扫荡日本岛之“扫尘计划”(二十三)

正所谓冤家路窄,李载冕不会想象到,他将在新台场遇到的,竟然还是沢太郎左卫门。

由于手下仅握有不足两千四百的陆上官兵,可需要防备的虾夷岛却实在是太大,所以,在对虾夷岛的防御设置中,土方岁三只能有选择地将未来的防御重点放在了箱馆,以及箱馆北面的江差和西面的松前。

即便如此,还是由于为兵力的实在不足所困,土方岁三又不得不将江差和松前这两地的具体防务,都交代给了由原松前藩的藩兵所改编成的军费自筹的地方防兵。

对于这两地,土方岁三能够做到的,一是放手令松前和江差两地扩充兵员,并积极派出其新选组的得力骨干人员,对两地的防兵队伍进行政治思想和军事工作两方面的改造;二是又硬从他那为数不多的“中央军”中抽调出部分人马组成了一个机动大队,驻进了木古内,以便在关键时刻随时可以策应江差、松前两地,当然,也可以增援箱馆方面。

朝军在箱馆方向的攻击发动伊始,无论是承担着最后的陆地全面防务的土方岁三本人,还是松平太郎和沢太郎左卫门,都会产生一种想当然的判断,即在他们都已经遭受到了突如其来的猛烈打击的时候,江差也好,松前也罢,绝对也应该是大祸临头。

所以,在最初的两天里,尽管已经明显感到了由于兵力的极其不足所带来的种种危机的时候,眼看着沢太郎左卫门只能以各路溃兵与汹涌的朝军进行步步的死战,但土方岁三却还是不敢轻动被他放在木古内的机动大队的一兵一卒。

直到箱馆的血战已经进入到了第四天,当那个经过了反复核实,最后终于被确认是个极其令人振奋的好消息传至了五棱郭的时候,土方岁三这才神气十足大手一挥,“既然江差和松前等地都无敌情,那就即令他们火速增援箱馆。”

此刻的土方岁三所说的这个“他们”,可就不再仅仅指的是那支被他一直雪藏在木古内的由相马主计统带的机动大队,而是包括了松前和江差等地的部分的地方防兵。

如果依照沢太郎左卫门的意思,到处残垣断壁,满眼横倒竖卧、肢体不全的士兵尸身的千代台场,那就是他为自己所选定的人生的最后一站。可惜的是,相当够意思的土方岁三却不甘心让他这样一个能在最后的关键时刻敢于舍生忘死,堪称是武士之中的最佳典范的斗士,就这么早地去永远地“安心休养”。

于是,在眼看着千代台场行将要彻底覆没的最后一刻,土方岁三毫不迟疑地派出一支敢死队,硬是把沢太郎左卫门从千代台场这个墓穴里拉了回来,并把他安排到了本应该是相对宁静一些的新台场,来做一下暂时的“修养”。

可额头和左肩都已带上了不轻的创伤的沢太郎左卫门,才仅仅修养了还没到两天的时间,就像是专门找他死磕一般,李载冕竟也急匆匆地又扑到了新台场的大门口。

沢太郎左卫门的眼珠子马上又变得血红起来了。

而这回眼珠子通红的沢太郎左卫门,可是比起当初在千代台场的那个他,也更加胆气豪壮得多。

因为在新台场,在他的身边所聚集的,可不仅仅只是二百来个残兵败将,而是足有近八百的精壮之士。

山寨五棱郭的新台场,的确正如李载冕事先所预计的那样,其建筑实在说不上是很坚固。再加上鱼在渊的紧折腾之下,不管是亲自镇守在五棱郭的土方岁三,还是坚守在权现和神山台场,各自始终都处在不断的紧张状态之中,谁也不敢轻易地来解新台场之围,李载冕最初在新台场的攻势自然是相当地流畅。

设在新台场周边的几个外围警戒阵地,很快地就被李载冕清理的一干二净,新台场陷入李濂第二师团万余官兵的重围之中,除去背倚的大山,新台场的日军再无任何其它出路。

九月九日上午,在被军团直属炮兵营加强了的李濂第二师团的凶狠炮击下,新台场土石乱飞,烟雾弥漫。安放在新台场城垣之上的大炮不断地被打哑、被掀翻,城内的日军士兵则更是被压的连头都抬不起来。尤其可怕的是,在连续生抗了近一个小时的反复炮击之后,新台场四棱当中朝向西南的那一棱终于再也熬不住了,随着一团团翻滚的浓烟,极其无奈地轰然倒塌。

大队的第二师团官兵潮水似的扑进护城壕,在成排成排甩出的手雷弹所掀起的浓烟之中,扑向新台场这道已被撕开的口子。

然而,令李载冕还是怎么也想不明白的是,在新台场这里,他又再一次品尝到了曾在千代台场所遭遇的那种无奈。

在带伤仍上火线的沢太郎左卫门和同样是拥有着武士的坚韧的相马主计的带动下,新台场的日军士兵各个像是打了鸡血,前赴后继地硬是抗到了日头西下,也没放一个活着的朝军官兵杀进新台场。

望着那已被数不清的双方士兵塞得满满的新台场缺口,苦着脸的李载冕只能发出恨恨地一声痛骂,准备来日再战。

关于自己的指挥部的所在之地,李载冕是经过了事先的精心选择的。

他没有接受第二师团师团长李濂的建议,把他的指挥部安排在第二师团师团部稍微往其侧后的东南一点儿的,前有第二师团第四团的团部,后有担负警戒五棱郭方向之敌的一处洼地里,而是登上了距离着李濂的师团部西面约一里多


状态提示:第五七三章扫荡日本岛之“扫尘计划”(二十三)--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