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下密令离开以后,于淇就把孔融的来信抛在脑后,转而筹划加大新兵们的训练强度。
就在这个时候,忽然有士兵过来报告说:募兵处又有人来应募了,而且来人说是于淇的故人。
于淇听了报告以后满头雾水:故人?我哪有什么故人?莫非是这具身体以前的熟人?从挺县跑过来的?真的假的?挺县离着下密县可是有二百里的路程。
心中不停转着念头的于淇来到军营门口,只一眼,就高兴的差点蹦了起来,三步并作两步的蹿到募兵点的桌子旁,一把拽住其中一人的手兴奋的道:“子义兄,真的是你吗?!”
此时站在募兵点的几个青年中,为首的一人正是离开了将近一个月的太史慈。
太史慈任由于淇攥住他的手,面带微笑的道:“当然是我了,知道贯之你在这里募兵讨贼,我与致然特意赶来效力。”
说着,太史慈示意身边的英武青年,见于淇看过来,那面带英武睿智之气的青年拱了拱手道:“东莱刘政,见过于司马。”
“你好你好,”于淇连忙松开太史慈的手,冲这位刘政刘致然还礼。
见太史慈没有再介绍其他人,于淇这才拉住两人的手,一边往军营里走去一边言辞恳切的道:“子义兄跟致然兄能来帮我,我实在是太高兴了,走走走,咱们营内说话。”
到了于淇的大帐内,听了太史慈的介绍,于淇这才知道原委。
刘政刘致然,跟太史慈一样,都是东莱郡黄县人士,别看他在历史上默默无闻,但在太史慈的口中,却成了智勇双全、长于韬略的雄奇之士。
为了证明自己话的可信度,太史慈还引用经学大家郑玄的话,郑玄曾经评价刘政,说他跟邴原一样,都“具有勇略雄气”。
对了,太史慈之所以认识刘政,还是因为邴原的关系。
想当初刘政跟邴原、管宁等人渡海前往辽东避乱,不同于邴原、管宁二人以文治之才闻名,辽东太守公孙度对文武兼备的刘政相当看好,多次征辟他,而刘政就看不上他,征辟一次拒绝一次,后来干脆躲到山里。被屡次拒绝的公孙度恼羞成怒,把刘政列为通缉犯,全郡缉拿,后来全赖邴原从中斡旋,公孙度才撤销了对刘政的通缉。正好学艺有成的太史慈要从辽东返回东莱,邴原就把刘政托付给太史慈,让太史慈保护刘政安然返回东莱。
前段时间,解了都昌之围后太史慈回到黄县老家侍奉老母亲,刘政也隔三差五的来找太史慈,跟这个小老乡聊天。聊天的话自然会说起当时的情况,刘政也知晓了太史慈这一趟的所见所闻,也从太史慈这里得到了他对孔融的评价:大而无当。
孔融偌大的名头,可是在黄巾军打来的时候,身为北海国相的孔融不能保境安民,却接连败退。在面对黄巾军的围城之时,其所作所为更是叫人失望,内不组织人手加强防御,外不联络诸县引来援军,整日里只知宴饮清谈,这样的人,在太平年间还好,在这种大乱之世,孔融这样身居高位的人却是整个北海国十数万百姓的灾难。
对于这一点,太史慈看的明白,刘政自然也是心中分明。太史慈还好点,本来也没报什么期望,而刘政却有些抑郁。
接连遇到公孙度、孔融这样的一郡主官,再联想到十常侍西园卖官、黄巾席卷八州、董卓祸乱朝纲,刘政的心中顿时变得心灰意懒。
有一天刘政忽然来找太史慈,说是要去投奔黄巾军,这可把太史慈骇的不轻,连忙劝解,谁知刘政的一句话就让太史慈满腹的劝解之语说不出口。
“既然这天下已经如此腐朽,我何妨再添一把火,让它彻底毁灭,毁灭了才会迎来新生。”
在大帐内,听到太史慈说到这里,于淇满脸讶色的望向刘政,面对于淇惊诧的注视,刘政却满不在乎的自嘲一笑,浑不在意自己的惊世之言。
而于淇心思电转,结合历史上的史实,一个推测在他心中成型。
在原本的历史上,青州黄巾复起之后,虽然声势浩大,但是一直没有像样的战果,说是黄巾军,实际上就是规模庞大的流寇,没有目的的四处寇略。但是从北海败退以后,青州黄巾仿佛变了个样,从青州徙转数百里西进兖州,破任城,下东平,并在东平国击败兖州刺史刘岱率领的官军,阵斩兖州刺史刘岱,声威一时无两,号称百万之众。而被曹操收编以后,作为顶梁柱的三十万青州军在曹魏政权中的奇特待遇也历来被史学家各种揣测,如果是因为刘政的缘故,那也不失为一种可能的解释。
两相对应之下,于淇眼神莫名的打量着刘政:卧槽,在原本的历史上造成青州黄巾堪称脱胎换骨般的转变的,不是就是他吧?
把一群战五渣调教到能攻城略地,甚至跟官军对撸,这哥们可以啊,牛逼大发了啊。
盛名之下无虚士啊。
再联想到辽东公孙度对刘政的态度,于淇心中透亮:这是个大牛,绝对的大牛。
这么想着,于淇就激动起来,如果他的猜测没错的话,这刘政,就是一个堪比周瑜、徐庶那样人可敌国的大才!帅才!
而他看向刘政的目光也情不自禁的带着光芒——这样的大才,我一定要收拢住!
穿越过来以后,于淇曾经几十次的想象,遇上历史上出名的文臣谋士该怎么招揽,今天的遇到了,于淇却不知道该怎么办了。
跟他们玩虚的肯定不行,这种人都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