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义兄,咱们接下来去哪?”
杀退了黄巾军的追兵,于淇跟太史慈两人又纵马奔跑了一阵,这才停下来歇歇马力。
太史慈拍了拍胸膛:“孔北海给了我一封书信,让我去平原国找一个叫刘备的人,让他派兵过来解围。”
刘大耳朵?
于淇心中惊疑不定:刘大耳朵现在不应该在公孙瓒手下混日子吗?怎么去了平原国?听太史慈的语气,貌似这厮在平原国还是话事人?!
看到于淇这幅表情,太史慈奇怪道:“怎么了?你知道这位刘备?”
“听说过,”点点头,于淇倒没有否认,不过也没接续解释,免得太史慈心生好奇,转而说道:“救人如救火,时间紧迫,咱们赶快上路吧。”
孔融交给两人的战马都是幽州产的优良战马,虽然冲锋能力稍微逊色了一点,但胜在耐力优越,稍微吃了些草,喂了把黄豆又能跑上一个时辰。
迎着凉爽的夜风,于淇逐渐从破阵的激荡中平静下来,思维也渐渐清晰起来。
这一个月来,于淇一直在思索未来的出路,对于周边的形势也多方打听过。
自从今年夏天焦和死了以后,青州就没有了正印主官,各个郡国各自为政,孔融向周边郡国求救也在情理之中。北海国地处要冲,东临东莱郡,南靠琅琊国,西接泰山郡跟齐国,北依乐安国,平原国跟北海并不搭界,二者中间还隔着齐国跟乐安国。
如果说齐国跟乐安国因为这次的黄巾之乱而民蔽兵凋,不足以为外援,那么东莱郡、泰山郡跟琅琊国则兵强马壮,轻轻松松就能派出几千人的援军。
孔融脑子进水了吗非要舍近求远?
如果平原国兵强马壮也说的过去,但是孔融的救援对象是刘备啊,刘备在去徐州之前,不都是将不过三,兵不过千吗?
孔融的脑子里到底是怎么想的?于淇表示不能理解。
猛然间,一个念头闯入于淇的脑海。
现在在冀州,应该是公孙瓒跟袁绍争锋,现在青州无主,双方都把触须伸进青州,刘备应该就是这种情况下被派到平原国的。
如果孔融脑子没进水的话,他在这个时候舍近求远向刘备求援,应该就是在袁绍跟公孙瓒之间站公孙瓒了。
远交近攻?
难道说孔融打的是这个主意?结交幽州的公孙瓒,对抗冀州的袁绍?
想到这里,于淇简直难以置信:你孔融什么身份你这么早就站队,还上杆子的站队!自己什么情况心里没点b数吗?
怪不得历史上孔融最后没有一个好下场,这人脑子有问题。
不过对自己来说,说不定这还是一个契机,一边控制战马,于淇的脑子里一边不住的谋划。
俗话说的好:没有无用之人,只有没用对地方的人。只要是个人,世界上就肯定有适合他的位置,找到这个位置,就算是个废物也能发挥出一定的作用,要不怎么说就算是头猪,站在风口上也能飞上天。
孔融这个人,尽管在大事上拎不清,但他也有旁人无法比拟的优势,他是孔子的子孙,是当世大儒,是名传天下的名士,平常人若是能得他一句称赞,立马就能跟上了月旦评一样身价倍增。
说白了,孔融这个人如果让他去务实,那是事倍功半;但是如果让他去务虚,那可以说是事半功倍了,或许会有奇效。
通俗点讲的话,何必劳心劳力让俗务缠身,乖乖的当个吉祥物不好吗?
不过于淇也知道人心复杂,没有人会甘愿按照别人设定的轨迹去生活,这事只是放在心里,以后徐徐图之,眼下最重要的还是搬来救兵,解了都昌之围。虽然于淇瞧不起黄巾军,认为那不过是一群乌合之众,但是架不住他们领头是的人叫管亥啊。
还是赶快赶到平原,去见见那位名传千古的刘大耳朵吧。
都昌距离平原有五百多里路,两人除了让战马歇一歇脚力之外一刻不停的赶路,终于在第二天日落时分赶到平原城。
通报之后,两人毫无阻拦的见到了被公孙瓒任命的平原国相刘备,以及他的两个结义兄弟关二哥跟张三爷。
只能说百闻不如一见,这三人能在华夏数千年的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果然都特有特色。
刘备的耳朵确实很大,准确的说是耳垂很长,据说耳垂大的人有福,这倒是其次,最让于淇惊叹的是刘备的眼神,温润如玉,一望之下让人不由的心生好感。若是换做数据化的说法就是:看一眼,好感1。
关二哥跟张三爷端的威武雄壮,一看就是能打仗的猛将兄,但是让于淇诧异的是,关二哥没有面如重枣,张三爷也不是脸似锅盔,相反,看起来还挺顺眼的,有点英武不凡的帅气。
于淇忍不住多看了两眼,引来三爷的不满:“小子,你这么看你家三爷爷作甚,把你的眼睛捋直了,再这么看你家三爷爷小心挖了你的狗眼。”
呦,三爷这脾气够暴烈的。
于淇有心解释,刘备却开口严厉斥责了三爷几句,惹来三爷不满的嘟囔。
当太史慈呈上孔融手书的求援信后,刘备的表现才叫于淇大开眼界。
“哦?孔北海竟然知备?备何其有幸。”
于淇望着脸上一瞬间变换了惊讶、窃喜、满足等不同神情的刘备,心中大呼卧槽:果然,没有任何成功是侥幸的!
就凭刘备这个演技,于淇就敢断定:刘备要是穿越到千年以后,别说拿个金鹰奖最佳男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