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淇是真的急了。
势力膨胀的太快,人才储备没有跟上去,导致了现在无人可用的局面。
说实话,于淇现在的家底已经比好多关东小诸侯要强的多了,但是他手下的几个人,刘政不可或缺,必须留在身边当做参谋,太史慈等几个领军主官,都是纯粹的武将,更不可能让他们去支持屯田了。
屯田是个好政策,不客气的说可以称得上是“王霸之基”,也正是因为屯田是未来发展的基础,所以对这个主持这项工作的人选,于淇更要慎之又慎。最理想的状态就是找到一个既有能力胜任这项工作,又对自己保持足够忠诚的人选,实在不行的话,退而求其次,能找到一个有足够能力胜任这份工作的人也不是不能接受。
如果都不行的话,于淇只能把刘政留在这边主持屯田了,虽然刘政又有能力,又有忠诚,但是让他主持屯田的话太大材小用了。而且现在风云变幻,于淇也不能窝在东莱郡只顾埋头种田,战争才是这个时代的主旋律,习惯了有刘政在身边参赞军务,要是一下子没有了这么一个人,于淇还真有点恐慌。
毕竟接下来于淇的主要敌人可不是黄巾军这样的草寇,而是一个个世家子弟为首的诸侯势力,这些诸侯势力当中一般都是文武并举,像袁绍、曹操这样开局就有良谋猛将辅佐的变态又偏偏都聚集在青州周围。而在刘政的出谋划策下一举俘获十几万黄巾军的于淇也明白,有谋士参谋的军队跟没谋士的军队在行动力上是天差地别的。
于淇自信他可以与任何一支实力相差不大的军队对撸,但如果对方有谋士辅佐的话,他就得掂量掂量,别一不小心中了计谋,连怎么败的都不知道。
所以不到万不得已的情况下,于淇还是想把刘政留在身边,不想让他去主持屯田。
对于于淇的信任,刘政已经能表现的很淡然了,当即把自己认识的或者听说过的人在脑子了过了一遍。还别说,适合这项工作的人选还真有几个。
没错,确实是有“几个”。
想到这里,刘政对于淇说道:“主公,等百姓们在胶东和即墨两县安顿下来之后,我想请主公跟我一块去拜访一位大贤。”
“大贤?”于淇有些莫名其妙,疑惑的追问道:“谁啊?难道他就是要举荐的人吗?”
“不不不!”刘政连连摆手:“主公你先听我说,这位大贤想必主公你也有所耳闻,此大贤姓郑名玄字康成,而我要推荐的则是康成公的几位弟子。”
郑玄?
原来是他!听了刘政的解释,于淇顿时了然,同时心中懊恼不已:我怎么把这位大牛给忘了?!
郑玄有多牛呢?如果让于淇来说的话,那就是当之无愧的大宗师。诗、礼、经、算、易、杂无不精通,堪称人形自走大图书馆(有想了解的可以找度娘问一下。)
而且郑玄不是一个人窝在山里著书立说,而是有教无类,根、能力因材施教。在于淇小的时候,他的父亲曾有意让于淇去郑玄处学习,不过那时候于淇沉迷舞刀弄枪不可自拔,一番抗争后也就没有去成。于淇记得那个时候郑玄的门下有弟子千人,学什么的都有,学经的又分为学儒经、学法经、学墨经、学易经的,有学算术的,有学做买卖的,有学种地的,也有学手艺的——人才之多、所学之博,堪称是当代的稷下学宫啊。
想到这些,于淇懊恼的捶胸顿足:守着这么一个人才库,他竟然给忘了,简直是穿越者之耻啊。
如果说颍川是贵族式的精英教育,培养的是高端的军政人才的话,那郑玄门下就是大众化的职业教育,培育的多是各行各业专业人才。虽然在军政领域郑玄门下不如颍川的那几大士族,但是支撑一个势力长久发展的,又不单单只是军政两项。在更宽泛的领域,郑玄教授出来的诸如法、墨、农、商、阴阳等流派的传承,却能扩大一个势力的统治基础,为一个势力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如果说这个时代有什么人是最适合屯田这项工作的,非农家传人莫属了——种地,人家是专业的。当然了,这只是作者菌开个玩笑而已,农家可不单单只是会种地这么简单。
不过屯田并非是单纯的种地,而是一项政治军事活动,于淇在以后也打算效仿魏武帝的做法,将屯田分为军屯与民屯,这样的话,除了会种地之外,还需要主持屯田工作的人有一定的政治、军事能力,也不知道郑玄门下的弟子中有没有这样的人才?
希望有吧,于淇心中暗自念叨:十年前郑玄门下有弟子千人,经过这些年的兵荒马乱也不知道还剩下多少?
不过这个问题刘政应该清楚一些,想到这,于淇就把这个问题告诉了刘政,果然,刘政说起他从辽东回到东莱后,曾经去拜访过郑玄的一位弟子,当时郑玄的那位弟子正在黄县,那弟子说郑师座下仍有弟子四百多人,其实不乏良才。
听到刘政这么说,于淇心中的忧愁顿时去了大半,心情大好之下,于淇恨不得立刻就飞到郑玄那里招贤纳士。
“我记得康成先生以前在不其县的南山中隐居,现在还在那吗?”
不其县,大致位置就是后世青岛市的城阳区,南山,也就是城阳东南的崂山了,因为其在不其县城之南,所以直接朴素的被称为南山。
刘政点点头:“正是,康成先生现在还在不其县城南的南山中隐居。”
说到这,刘政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