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见董卓缓缓地转过头来,眼睛中的神情异常复杂,有仇恨有愤怒有悲哀有无奈,一瞬间,李儒都觉得董卓老了很多,他的身体似乎在一刹那间变得不再那么雄壮,而是佝偻了很多,尽管那异于常人的大肚子没有多少变化,但是那本来挺拔的项背,弯曲了很多。
不可一世的董卓,在这一刻受到的打击,是常人所无法理解的,自西凉平乱开始到现在二三十年了,董卓还是第一次生出一种无力感,一种无论自己多么努力,都只是白费力气,这样的感觉那样实在,实在到无比骄傲的董卓突然就接受了。
是的,在这一刻,他突然无比理性的做出一个判断,这一仗他输定了。
有了这样的基本认知,人们或许也可以更容易理解董卓接下来的一系列动作了。首先,攻城部队后退,然后他命令李傕和郭汜统领两万后军牵制敌人,最后他带着剩余的五万军队向南仓惶撤退。
董卓退的是那样的干脆,毫不拖泥带水,这让原本做好了准备的朔方军有些措手不及。
这样的时候,褚燕的军事才能体现了出来,也对,如果不是才华出众,后世的曹操又如何会将邺城那样的要地交给他来镇守呢。
褚燕从董卓军的各种撤退细节,解读出董卓此时撤退的急迫心情,于是果断的率军出城,与留守的李傕郭汜纠缠在一起,为左近的太史慈的骑兵留出了足够的发挥空间。
太史慈虽然年轻,可也是一个极富天分的将领,他果断的抛开李傕和郭汜,直奔董卓而去。
前面提到过,并州军由于缺马,所以骑兵匮乏,如今能够随董卓后撤的军队中,骑兵就更是寥寥无几,这让太史慈如蛟龙入海般,将整个董卓军搅得鸡犬不宁。
太史慈很清楚,仅靠自己的力量,无法战胜董卓这十倍于己的军队,所以从战斗一开始,太史慈的策略就非常明显,扰敌,拖延董卓军的速度。
他将希望寄托在其他几支可能随时赶到的骑兵那里,只有几支骑兵一起攻击,才能打败这支董卓军。
董卓再次分兵,让樊稠率领仅有的一千骑兵和五千步兵,拦阻太史慈,可是双方的想法根本不在一个频道,太史慈根本没打算与敌人拼命,哪里能拦得住,稍稍能发挥一些作用的骑兵,也在太史慈三番五次的迂回中,被带着跑得晕头转向,毫无用处。
董卓已经有些气急败坏,他下令兵分四路,樊稠一路,牛辅一路,李肃一路,自己一路,自己这一路的任务当然是逃回太原,而其他三路则全部作为后军,呈扇形分布在正后、左后和右后,形成一道屏障,挡住那支无孔不入的骑兵。为了能够发挥效果,董卓每人给他们拨了一万人,这样自己就只能率领剩余的两万人南返了。
这样的做法,果然有效果,太史慈的骑兵无奈的被挡在了后面,无法突破那三支军队形成的弧形屏障。
董卓终于松了一口气,将领,他可以再提拔,军士,他可以再招募,然而自己,只有一个,仅有一个,为了这个唯一,他可以牺牲一切,无论是什么人,他甚至想着,如果这样还达不到效果,他会果断的将自己的女婿李儒,那个手无缚鸡之力的儒生留下来,为自己抵挡敌人,好在现在不需要了。
董卓收回望向身后的目光,看向前方愈来愈近的沙漠,他知道只要自己进入沙漠,那漫漫黄沙里寻找他们这些人的踪迹便难如登天了。
然而,正是一念天堂一念地狱,就在董卓已经开始心潮澎湃之时,一盆凉水泼了下来,一支匈奴骑兵出现在了面前,而为首的将领竟然是那个人。
究竟董卓的命运如何,咱们下回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