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看书>军事历史>德意志的荣耀>第三十一章 慕尼黑分赃(下)

第二天也就是1938年811日德国、英国、意大利和法国的媒体率先爆出了有关慕尼黑四方会谈的主要内容。当然最主要的是有关如何处理捷克斯洛伐克最终协议。其中包括在捷克斯洛伐克建立一个民主的团结的政府。当然在这之前先需要一段时间的过渡。当然为了维持这个国家能够顺利的过渡则必须由几个国家组成一个联合的委员会。委员会将负责保证捷克斯洛伐克政权的平稳委员会将由十个人负责。他们来自欧洲不同的国家其中包括安全、防务、财政、民政、法务等等。德国将派出五人英国和法国两人意大利两人波兰一人。所有的问题都必须由几个委员会开会共同讨论决定。当然为了保证捷克斯洛伐克地区的安全各个国家也应该在这里派驻军队。不过对于这么遥远的土地。英国和法国的兴趣并不是很大。所以他们并没有提出派出兵力此外意大利对这个地方也并不是十分感兴趣。因为相对于其他地方来说。这里实在是太遥远了。所以捷克斯洛伐克的大部分也就被德国近水楼台先得月的拿到了手里。

当然作为欧洲另一个所谓的“大国”的波兰对捷克斯洛伐克的日利纳比较感兴趣。8月13。师一个骑兵旅组成的波兰部队进入了这里。他们非常大胆的在这个城市的市政厅升起了一面红白相间的波兰国旗。同时宣布这里为波兰的领土。但是很快伴随着欧洲各国的强烈反对波兰政府被迫取消了他们十个小时前说过的话。只是说波兰军队出兵是维护和平云云。其实谁都知道。维护和平是假下山摘桃子是真的。不过他们的桃子摘的没有德国的快。到了12德国已经控制了捷克斯洛伐克几乎所有的地区。

814。德国举行了一次新闻布会。当着无数记者的面矮个子的德国宣传部长约瑟夫.戈培尔在德国外交部的会议大厅表了一份德国政府的声明。在这份长达三万字的声明中。戈培尔着重说阐述了这次捷克斯洛伐克事件的起因和展。说明德国是因为德国边境乃至苏台德地区的德意志人遭到了以捷克斯洛伐克政府为的“恐怖分子”的骚扰。面对这样一个“流氓国家”“爱好和平”的德意志帝国被迫采取的“先制人”的手段以稳定自己边境的局势……

戈培尔滔滔不绝的说了这些废话之后。然后在无数记者的光灯下他还大言不惭的宣称。这个行动是经过英国、法国和美国一起商讨的。上述的三个国家都同意了德国的行动。接下来戈培尔还向众媒体透露了德国等四个欧洲国家在慕尼黑谈判的具体情况。他微笑的对所有的人说到:“现在各个国家都已经达成了共识。估计很快最终的协议就能够签署。”很快戈培尔的话被所有的记者通过文字以各种方式添油加醋的表了出去。一下子小小的慕尼黑变成了世界所关注的焦点。

不过几个代表团的成员却并不如同媒体预测的那么很快的签署协议这主要的问题是关于捷克斯洛伐克的几个大型的钢铁厂和兵工厂。比如说中欧第二大兵工厂斯科达兵工厂和第三大兵工厂捷克布尔诺兵工厂(zb工厂)季明的部队刚刚进入捷克斯洛伐克就已经迅控制了这个工厂然后开始把里面大量已经制造好的武器全部装上了火车运回了国内。为此英国很不高兴。主要是季明把大约原本捷克斯洛伐克为英国陆军生产的大约5ooo挺布伦机枪给顺内。这让英国人十分的不爽。不过很快作为代表团员之一的季明提出了修补方案。斯科达兵工厂和布尔诺兵工厂将不会被德国兼并此外那5ooo挺布伦机枪将交换给英**队而样总算把英国的不满给压了下去。

不过至于一些其他的小问题还没有最后达成。一直到了晚上1o点多。双方的工作人员又重新的将协议作了广泛的修改。但是谈判仍然是拖拖拉拉一直到深夜后才达成协议。不过在季明看来“实际上这早已成定局。”因为从现在的情况来看无论是张伯伦还是达拉第他们谁都无意为拯救捷克斯洛伐克而做出任何牺牲或冒险。所以对于捷克斯洛伐克的命运实际上在布拉格被自己占领的3时之内便决定了。而现在这些人在这里喋喋不休地争吵只是为了

”他们自己的利益仅此而已。

到了第二天的凌晨1时3o一份众人皆可接受的文件被正式放置在一张红木台上他的旁边是一个做工考究的花岗岩制成的大墨水池。这份长达四万字足足有七十几条的级条约规定捷克斯洛伐克的苏台德地区将被德国占领但是为了保障捷克斯洛伐克的独立德国必须退出那里。而撤退的时间从明年的1o月1日起开始整个撤军工作将分四阶段完成。协议还规定建立国际委员会以决定在何区举行公民投票以及最终划定捷克斯洛伐克和德国的新的疆界。

对于这个。希特勒显得心满意足。由于第一个签字的是他他很快的来到签字台上然后龙飞凤舞的签下了自己的名字接着他便高昂的头眼中放射着胜利的光芒大步走下元大楼的宽阔的石阶。丝毫不理会站在后面的张伯伦和达拉第……

而张伯伦和达拉第又呆了相当长的时间后才离开。他们的责任是相当痛苦的。毕竟他已经知道了德国的强大。但是自己却没有丝毫的力量去阻止他。更郁闷的是自己还得帮着这个可怕的邻居分赃、这种把自己卖了还帮着人贩子数钱的滋味实在不好受。

不过很快好客的慕尼黑人给了这个法国总理一点小小的安慰。当第二天达拉第一觉醒来他忽然听


状态提示:第三十一章 慕尼黑分赃(下)--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