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看书>军事历史>抗战中的新生>第六十七章 暂100旅的首次亮相

10月15日夜,特务团分别从舍峪里、徐家畔、贺家畔三地渡过了黄河,特务团的任务是控制这三个渡河点附近地区,监视义牒镇的鬼子和汉奸,义牒镇是这一地区唯一驻扎着鬼子的地方,不过这里的鬼子只有一个小队的兵力,加上伪军也就一百多人。

16日收到特务团已经完成预定任务的电报,我命令李大柱和刘春带领502团、炮三连和三千六百名新兵留守清涧,其余部队于17日开始渡过黄河进入山西,由于有八路军警备三团的协助,我们筹集到了不少渡河船只,可就是如此,两千多人的部队要全部渡过黄河也需要整整一个白天的时间,而物资弹药和马匹车辆要运过黄河还最少需要一天的时间。

能否赢得这两天的时间,就看特务团对这一地区的封锁任务执行得怎么样了,我倒并不担心石楼县和永和县的鬼子驻军,这两个县都只有一个大队的鬼子,还分属于两个鬼子师团,协调起来没那么方便,就是鬼子发现了我们的渡河行动,只要鬼子不清楚渡河部队的规模,就没有大的问题,八路军的人员经常在这一地区来来去去的,鬼子都习惯了。只要驻离石的鬼子119联队主力不出动,就不会有大问题。

到18日上午九点,我也没有收到离石鬼子出动的情报,不过石楼的鬼子却出动了,但石楼的鬼子也只派出了一个中队的兵力向义牒镇方向开了过来,确认永和、吴堡方向的鬼子没有出动后,我决定吃掉这一个中队的小鬼子。

伏击地点我早就选好了,就设在离义牒镇十里远的留村附近,这里的地形是个小凹地,道路从凹地中间通过,两侧的土包并不高,而且这些土包离中间的道路都有一百五十米左右的距离,在沟壑纵横、梁峁成群的石楼县,这根本就不是一个打伏击的好地方,但也正因为如此,鬼子通过这里的时候,肯定不会有太强的戒备心理。

但对于阻击分队的阻击手来说,却是一个理想的伏击地点,两侧的土包给阻击手们提供了良好的射界,中间的道路到两侧的土包之间,没有任何可以提供隐蔽的障碍物,土包和道路之间的一百五十米距离,就是小鬼子的死亡地带,150米的距离对一般的士兵来说,除非是很优秀的射手,不然能否打中目标全看运气,可对使用带有六倍瞄准镜的98k阻击步枪的阻击手们来说,这点距离根本就不是问题,阻击手在这个距离上,如果瞄准左眼却打中了右眼,那都只能说这个阻击手不合格。

鬼子从石楼县城赶到留村最少需要四个小时左右的时间,阻击分队有充裕的时间来设置伏击阵地,我命令501团一营和二营分别运动到了伏击点两侧一公里远的地方隐蔽,这么安排并不是需要这两个营参与伏击作战,我是想让这两个营的战士战后去打扫战场,让战士们亲眼看看小鬼子的尸体,树立鬼子并不可怕的信念。

特务团主力则向团圆山方向开进,一是清理沿路的汉奸维持会,二是选择合适的地方建立隐蔽营地,团圆山地区是我选定的部队隐蔽集结地。

501团三营则埋伏在义牒镇旁边的寺湾附近,只要义牒镇的鬼子和伪军敢出来增援,就坚决地予以消灭,但我并不想趁机占领义牒镇,我还不想过早的把我们拥有火炮的情况暴露给小鬼子知道。

为了锻炼军官们的能力,我并没有亲临一线指挥,而是和炮兵营待在了一起,伏击石楼来的鬼子中队的指挥权,我交给了阻击分队队长程小飞,魏斯特也跑到程小飞那里看热闹去了。伏击义牒镇鬼子和伪军的指挥权,我则交给了三营的三个连长去共同商定,科尔兹上尉作为顾问给他们提供补充。

中午两点,石楼方向开来的一个鬼子中队进入了阻击分队设下的伏击圈,一百八十名鬼子面对二百五十名阻击手的伏击,结果不言而喻,就一个下场全灭,这伙鬼子甚至连像样的反击都没能组织起来,就被阻击分队给全歼了,阻击分队只有两个阻击手受了轻伤,这还是被装死的鬼子伤兵给打的,不过这样也好,让战士们亲身体会了一次,只有完全死亡的鬼子才是安全的,别存什么俘虏鬼子和人道主义的念头。

不过准备伏击义牒镇出援的鬼子和伪军的三营就郁闷了,阻击分队打的太漂亮,鬼子的掷弹筒一发榴弹也没来得及打,义牒镇的鬼子根本不知道石楼来的鬼子被伏击了,自然也就不会出援,直到一、二营打扫完了战场,义牒镇的鬼子和伪军也还没有动静,我又严令不许攻击义牒镇的鬼子据点,三营的将士们只能悻悻的撤退了。

部队全部收拢后,我命令部队向团圆山方向转移,石楼县沟壑纵横的地形给部队的隐蔽行进提供了很多便利,同时,石楼县的人口也不是很多,总共也才有三万多人,所以可供部队隐蔽穿插的地方很多,就是要道路熟悉,不然在沟里走着走着方向就不对了,幸好特务团的很多战士在前期的侦察中就把地形摸熟了,还绘制了一份草图,不然还真不知道要走多少冤枉路。

不过这也提醒了我,要让干部战士们尽快的熟悉石楼县的地形和道路,石楼县虽然沟壑纵横利于隐蔽,但植被稀少,除了几个山地地区外,几乎没有像样的树林,所以地形和道路不熟悉的话,一旦被鬼子发现,部队也很难摆脱,搞不好还自己跑到死路里去了。而且要是道路不熟悉,一旦部队分头行动的时候,也很难按预定时间到达指定的地点。


状态提示:第六十七章 暂100旅的首次亮相--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