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看书>仙侠修真>第一日不落帝国>第246章 像直布罗陀海峡进军

第246章 像直布罗陀海峡进军

此时的欧洲正处于大变革的序幕,中世纪的黑暗神权统治被穿越众提前消灭,压制民众追求财富的各个制度枷锁和思想枷锁一个又一个被打开。伊比利亚半岛和欧洲另外两个半岛命运截然不同,亚平宁半岛此时被孔西利奥的意大利王国统一了,巴尔干半岛也基本落入了东罗马的手中(罗马尼亚的部分还未并入东罗马和租借给华夏帝国的萨罗尼加港军事基地)。这个世界的角落的确让人难以仔细的了解。耶诞五世纪初年,强悍的哥特蛮族侵入日渐衰颓的罗马帝国,并于共和历1260年在伊比利亚半岛建立了自己的王国,定都托莱多。但是哥特人没有对西班牙文明的发展做出多大的贡献。

西哥特人的统治持续到了300年后。当时五万穆斯林战士横跨直布罗陀海峡,用手中的弯刀战胜了曾令罗马人闻风丧胆的哥特武士,赢得了瓜达莱特战役大捷。四年之后,阿拉伯人席卷整个半岛,西班牙是庞大的阿拉伯帝国的一部分,叫做“安达卢斯国”。中国古代称之为“绿衣大食”。

阿卜杜拉三世最终把西班牙变成了一个独立的哈里发王朝。在他的统治下,西班牙迎来了文化上的空前繁荣。城市建设和商品经济的得到了长足的进步,甚至推动了整个欧洲的发展。阿拉伯人带来了医学、数学和天文学方面最先进的知识,并且在西班牙的音乐、美术、文学、建筑等方面留下了深刻的印记。阿尔罕布拉宫便是阿拉伯艺术登峰造极之作。同时,阿拉伯语也在西班牙语里留下了许多词汇。当时最重要的城市有瓦伦西亚、萨拉戈萨、塞维利亚和科尔多瓦。拥有五十万居民和一座巨型图书馆的科尔多瓦是十世纪西欧最大的城市和文化中心。

但是这种繁荣是穿越众也感到惋惜的短暂过渡期的繁荣,根本不能成为下重注的因素,这个哈里发国很快就分裂为几个小国,虽然仍臣服于科尔多瓦哈里发但是国力下降了很多。华夏帝国在投资欧洲的比例中只有3流入了此时的伊比利亚。诸国林立的伊比利亚比任何一个欧洲国家和地区还要乱。战争频度和数量几乎是十字军进入中东地区之后的五十倍以上。巴塞罗那伯国、阿拉贡王国、纳瓦尔伯国、卡斯蒂利亚王国、莱昂王国、葡萄牙伯国在北半个伊比利亚半岛站稳脚跟后不断的和南方的科尔多瓦哈里发下面的诸侯国领地发生拉锯战。

如果说十字军东征让欧洲团结起来到中东发财,那么早已乱成一锅粥的伊比利亚就是半岛内部几个基督教王国的南征。除了没有在服装和旗帜上绣上十字。这些小国家对南方穆斯林政权的战争就是英法德意等地封建主放心后院大胆东征的基础。

穿越众对其他国家的喜好根本没有宗教因素和个人感情因素的影响,完全是根据其对华夏帝国的利用价值和可操控程度来判断的。这个乱成一锅粥的地区对资本家的吸引力远远比不上资源丰富的印度和人力廉价的地中海以北的欧洲,但是其扼守地中海西部出海口的地缘优势和战略价值是不可能让穿越众轻视的。在苏伊士运河还没有修起来的时代。这里稳坐欧洲最重要的贸易枢纽和兵家必争之地的头把交椅。

为了在直布罗陀海峡拥有话语权,早在和东罗马帝国建交之前。华夏帝国的外交人员和商人就到了统治这个海峡的埃米尔王宫秘密商议租借港口等事宜。在阿里.宾.优素福被南北两个方向的敌人压制的喘不过气来的时候雪中送炭间带着趁火打劫一直是渴望买下阿尔罕布拉宫的刘欣的夙愿。

可是在他得知这个宫殿还没有出现的时候他就急吼吼的催促设计院的高竞搞出带有明显融合西方哥特建筑和伊斯兰特征的阿尔罕布拉宫图纸,直接山寨了这个著名宫殿。

汪新宇对直布罗陀海峡的军事基地的兴趣也远远大于索科特拉岛的军事基地,直接让西海舰队的第三分舰队驻扎在休达,帮助哈里发守住这个非洲最后的据点。

战争总是会带来大量的军火订单和战术进步,卡斯蒂利亚王国作为伊比利亚北方基督教诸国的扛把子自然也要和法国卡佩家族一样争取统一半岛和联合邻国消灭意识形态敌对的南方穆斯林宿敌了。一万面盾牌,6000副全身甲和9000把弓箭及其配给的30只羽箭就花光了这个国家的国库储蓄,出不起价的北方小国自然不会得到资本家和军火商的青睐了。这些国家的建交请求自然也被无视了。

富裕的多的南方政权被华夏帝国的财大气粗震惊之后同意了给予帝国船只永久自由通航直布罗陀海峡的待遇。全面开放了南方沿海水域和那些原本属于自己的非洲土地通行权。为了遏制即将兴起的穆瓦希德王朝和北方基督教国家的兴起,穆拉比特王朝阿里.宾.优素福不得不同意将南方的阿尔及利亚北部沿海不多的港口租借给华夏帝国做租借地。夹在柏柏尔人和阿拉伯人之间的就是穿越众重点关注的直布罗陀港了。为了得到这个战略要地的永久所有权,帝国派出的大使和哈里发在格拉纳达经行了长达50多天的谈判,终于在打出了手中大部分底牌后得到了这块土地的所有权。此时的穆拉比特王朝虽然名义上统治者超过100万平方公里以上的土地,但是实际上有效控制的地区也就伊比利亚半岛南半部和北非沿海的几个据点,广大的北非内陆几乎全部都落入了新兴起的穆瓦希德王朝手中。风雨飘摇的


状态提示:第246章 像直布罗陀海峡进军--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