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看书>都市现代>独裁者天启>第0101章 蓬莱水城

皇帝一行人从济南出发走陆路到蓬莱水城,朱由校派人去租大量车马来做代步工具,并留下二十个锦衣卫看管留下的船只。铁冰之、铁媚父女俩加入了锦衣卫,跟着皇帝的车队一同前往大海。那个被皇帝教训的纨绔子弟王与玉从家里带过来不少家丁想找卖艺父女的麻烦,很不凑巧,他与皇上的车队正好擦肩而过,没找着报仇的人。

在去往海边的路上,朱由校目睹了民生的凋敝。老百姓一个个瘦的和麻杆一样,影子都是伶仃细长的。走在田亩中,田亩的疆界还在,但是种地的老百姓已经不在了,万历末年的辽东战争征收了大量的耕牛,百姓没有耕牛,最后不堪忍受官府的横征暴敛逃走了。

朱由校还发现有人在贩卖私盐,这种私盐就是从盐碱中煎熬出来的土盐。山东有些地区盐碱地较多,粮食产量较低,人民生活大都很困苦,一遇大荒之年,生活水平会降到更低的程度。土盐苦涩异常,与硝、碱一同生产,是不适宜食用的。但是其生产方法简单,价格便宜,有时只有一文钱一斤,于是贫苦缺盐的人们也就不计较其质量了。底层百姓的日子真是太不好过了。

明朝廷、抚按、司道、州郡、县令等官员的倒行逆施,造成了农民与土地相分离,使社会生产日益萎1缩。脱离了土地的农民,为了生存下去,只有揭竿而起一条路可走。朱由校看到了地主阶级吃人的统治,再不整顿吏治就彻底完蛋了。想到这里,朱由校加快了前进的步伐。

经过星夜兼程、马不停蹄的赶路,皇帝带着护卫来到了蓬莱水城。朱由校看到了蓝色的大海、黄色的沙岸以及易守难攻的军港。

蓬莱水城在宋代就是一处非常重要的军港,当时宋军的水师战船形似刀鱼,军港就叫作刀鱼寨。到元末明初时,因北方沿海屡受倭寇侵扰,洪武九年明朝廷在原刀鱼寨的基础上环筑土城,名为“备倭城”,就是现在俗称的水城。城高三丈五寸,厚一丈五寸。万历二十四年时,又于土城墙面砌以砖石,东西北三面增筑敌台三处,才有朱由校今日见到的规模。

水城的设施可以分成两大部分:一是海港设施,包括以小湾为中心的防波堤、水门、平浪台、码头等;二是陆地设施,包括城墙、炮台、陆地门、营房、指挥所、灯楼等。这两部分设施,构成了一个进退自如的海岸军事防御体系,平时驻扎水军,停泊船舰、操练水师;战时进则随时出击敌人船舰,退时可以据城固守。

水城的陆地部分是利用了刀鱼寨的原址,在南部加筑了城墙,截断海湾,将海湾环成“小海”。城墙随地势高低形成西面和西北两面高,东、南两面低的倾斜状。北墙临“丹崖”修建,崖高十丈,以悬崖为墙,只建有五尺的垛墙。西墙建于丘陵脊背,虽不高亦甚险峻。东、南两墙因地势低洼,筑得较高。平均高度约两丈。水城平展面积呈南宽北窄不规则形状,各边墙长度不一。

水城设有两座城门,北为水门,通海,供船舰出入。南为砖券门,立砖券顶,两券两伏。此门通陆地,供车马行人之用。城内为驻兵营地与署衙。

水城北门口外东北水面开阔,没有突出1水面的屏障,为防止来自东北方向风浪对港区的袭击,特在水门口外建有一道防波堤。此堤沿东炮台向北伸出,南北长约三十丈,东西宽约五丈,高约七尺,系用巨石堆积而成,涨潮时几乎淹没,退潮时部分露出海面,达到消波目的,同时阻挡了随潮泥沙拥入港内。

当地海防卫所的管理很是松懈,毫无当年抗倭时的紧张气氛。朱由校大略地看了一遍海港里的战船。军港里有不少沙船,沙船是一种遇沙不易搁浅的大型平底帆船,近海航行方面性能优越,破浪能力差不能进行远洋航行。除了沙船以外,福船比较多。福船的外形是首部尖,尾部宽,两头上1翘,首尾高昂。它的两舷向外拱,两侧有护板。福船有高昂首部,又有坚强的冲击装置,吃水又深,可达到四米,适合于作为战船。

朱由校在卫所没有看到任何正在操练武艺或战船的士卒,都是在忙自己的私事。在隔海相望的辽东那边,战火的阴影覆盖着辽阔的大地。这里作为一个军事堡垒,却毫无应对大敌的紧张气氛。天子不知道该说什么好了,出了军港,带着护卫去巡察附近的渔村。

在不远处的小渔村,有好些渔民正在捞海货上岸。这些渔民身形魁梧,最令朱由校印象深刻就是一位上了年纪的老渔民,像棵苍劲的松树那样挺拔,但他的脑袋仿佛在滚水中烧炼过,面部的肌肉扭曲,皮肤褶皱,给他添上了几分粗犷的气息。

据说,这位老渔民当年在水下,突然被一条大鱼吞进肚里。他用刀剐开鱼肚钻出1水面,但两只耳朵在鱼肚里化掉了,面孔也就模糊了。可是,他在渔民中间,这张面孔却给他增添了光彩,使他在这弯弯曲曲的海岸线上享有盛名。

朱由校的前世是在海滨城市长大的,管捞海货的渔民叫海碰子。海碰子凭着一口气量潜进深深的水下,在那静静的蓝色世界里,在那刀锋箭镞般的暗礁丛中,游鱼一样钻来窜去,捕捉价值昂贵的海产品,享受着迷人的猎获趣味。

但这毕竟是凭一口气量,因为,死神紧紧地盘踞在喉头。稍不慎尖削的牡蛎壳会轻易地划开皮肉,漫舞的海藻会无情地缠住身躯,狭窄的礁洞会突然截住出路,还有刺骨的、


状态提示:第0101章 蓬莱水城--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